酬刘谷立春日吏隐亭见寄
孤亭遥带寺,静者独登临。楚霁江流慢,春归泽气阴。
野田青牧马,幽竹暖鸣禽。日日年光尽,何堪故国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立的小亭子与远方的寺庙相互映衬,静谧的人独自在此登高远眺。楚地的晴天使长江水显得缓慢流淌,春天的气息渐渐消逝在湿润的空气中。田野里绿色的牧草与马儿共同沐浴阳光,清幽的竹林中传来鸟儿的啼鸣。每天年华都在流逝,故乡之情让人难以释怀。
去完善
释义
1. 酬:回应或报答之意。
2. 刘谷:诗人的朋友,生平不详。
3. 立春日:农历正月初七,即春社日。
4. 吏隐亭:一作“力隐亭”,位于湖南岳阳。
5. 孤亭:孤独的亭子,这里指吏隐亭。
6. 寺:佛寺,这里指附近的寺庙。
7. 静者:清静之人,诗人自指。
8. 登临:登上高处,这里指登山。
9. 楚霁:楚国晴朗的天空,这里借指湖南地区。
10. 江流:长江的流水。
11. 春归:春天的到来。
12. 泽气:湖泽的水汽。
13. 阴:阴暗,这里指雾气。
14. 野田:田野。
15. 青牧马:绿草如茵的牧马地。
16. 幽竹:茂密的竹林。
17. 鸣禽:发出声音的鸟类。
18. 日日:每天都。
19. 年光尽:年华逝去。
20. 故国:故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吏隐亭时的所见所感。首先,他描述了吏隐亭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亭子位于寺庙附近,周围环境宁静宜人。接着,他以楚江的平静、春归时水的蒸发和气压的变化来象征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诗中还通过野田上牧马和马鸣鸟啼的情景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最后,诗人以“日日年光尽,何堪故国心”表达了对岁月蹉跎和思乡之情的感慨。整首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酬刘谷立春日吏隐亭见寄》,是唐朝诗人李郢的作品。诗中的“刘谷”是作者的好友,两人时常诗歌唱和,表达了深厚的友谊。
此诗创作于公元849年,正值唐朝中期。在这段时间里,唐朝的国力逐渐衰弱,社会矛盾激化,战争频繁。然而,文人墨客们却仍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作为一位学者,李郢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宦海沉浮,他的生活充满波折。他曾担任过监察御史、侍御史等官职,但因时局动荡而被贬谪。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好友刘谷相互支持,共度时艰。
吏隐亭位于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上,是当时文人墨客欢聚的地方。立春日这一天,刘谷在吏隐亭写诗寄给李郢,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郢收到诗后,满怀感慨地写下了这首回赠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