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进士下第归南海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行人莫叹碧云晚,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几片红霞映照在夕阳下,牵着你的手共享美酒。路人请不要因为天空即将暗下来而叹息,不应有对未来的惆怅与迷茫。那十二玉楼并非我所期待的故乡。
去完善
释义
"数片红霞映夕阳":红霞,红色的彩霞;夕阳,傍晚的太阳。这句描绘了晚霞映照在夕阳下的美丽景色。
"揽君衣袂更移觞":揽君,拉住你的朋友;衣袂,衣服的袖子,这里代指朋友;移觞,移动酒杯,即敬酒。这句表达了与友人共享美酒,惜别之情。
"行人莫叹碧云晚":行人,旅途中的行人,这里指失意的士子;碧云,绿色的云彩,常用来比喻美好的时光或境遇;晚,时间晚了。这句劝勉失意之士不要为过去的失败而叹息。
"应无惆怅沧波远":惆怅,因失望或痛苦而心情沮丧;沧波,大海,这里喻指科举考场;远,距离遥远。这句意思是尽管离科举考试的地方很遥远,但不必感到惆怅。
"十二玉楼非我乡":十二玉楼,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非我乡,不是我出生的地方,这里指诗人认为功名并非自己追求的目标。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离别之情和抒发热爱自然景色的诗。诗人通过夕阳、红霞、碧云等意象,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以“十二玉楼非我乡”一句,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的心境和对理想家园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充满了诗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是晚唐诗人曹邺的一首送别诗,创作于唐朝末年。曹邺曾任县令、御史等职,这首诗表达了他在任期间对友人失意的同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晚唐时期,科举制度已经日趋成熟,但仍有许多士人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第。在这种情况下,失意的考生往往选择回乡,以寻求新的机遇和慰藉。曹邺作为一位关心民瘼的官员,对友人的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当时社会,科举考试被认为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因此考生们在面对挫折时往往会感到极大的压力。而曹邺则在诗中鼓励友人不要气馁,相信自己的才华终会得到认可。此外,他还提到自己也有过类似的遭遇,希望能借此表达对友人的理解和支持。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末年,当时的政治氛围相对较为宽松,文人墨客之间多有交流。然而,随着宦官势力的崛起和地方割据现象的加剧,中央政权逐渐衰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曹邺深感责任重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