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寂庵辩才师有罗汉树一株移自台岳托根木香架下颇妨成长因寄沈水香往易之
台岳石为梁,苔滑水湍激。
应真所游处,林杪飞杖锡。
遂令山木闲,变现如所历。
扶疏冠琪玉,不受霜雪滴。
当其含蕊时,知状曾目击。
端如尊者相,相呈咸可觌。
掌合貌甚恭,头光不加幂。
升高真蹑虚,集菀聊憩寂。
枝栖过三宿,神通渺难测。
不于下成蹊,俗眼何曾识。
四皓共木奴,大槐荫土国。
孰非梦幻闲,昧者徒自惑。
况此方广徒,衲身岂人力。
我有一瓣香,敬为千百亿。
漂摇风雨中,此地何偪仄。
向来专一丘,不受山庭勒。
盘踞来药寮,使我亲封植。
清泉堪晚漱,甘露充朝食。
埽除有浮屠,高下宜降陟。
稽首达声闻,应供毋难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台岳山上,有块石头可以当作桥梁,其上覆盖着青苔,水流湍急而过。
这片树林是得道高人曾经游玩的地方,他们的禅杖和锡杖挂在树梢。这里使得山林变得宁静,仿佛能看见他们曾经的身影。树木形态优雅,不受风霜侵袭。当你看到它们的时候,你会觉得它们的姿态与道行高深的僧人非常相似。它们向上伸展,如同向天空致敬。它们的树叶茂密,但不显得过于拥挤。当它们结出花苞时,你可以亲眼目睹到花朵的美丽。
这棵树的神通广大,令人难以捉摸。它并没有在自己的脚下形成小路,所以普通的眼睛是无法认出它的。树下有四位隐士和一棵大槐树,它们都在为这个国度带来阴凉。谁知道这些景象是不是我们梦境中的东西呢?那些愚钝的人只会感到困惑。
更何况这里的僧人呢?他们的身形由人手工编织而成,并不是来自人的力量。我有份敬意,献给无数的僧人。他们在风雨飘摇中,仍然在这里坚持修行。他们对小山丘情有独钟,不会受到其他山峰的诱惑。他们来到我的草药房,让我亲自照顾他们。
这里的清泉可以用来漱口,早上的甘露则可以当作早餐。这里有座佛塔,无论上下都可以去参拜。向他们顶礼膜拜,就可以听到声音的传播,而接受供养的僧人也不会露出为难的样子。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台岳:即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北。此处代指天台山的山峰。
2. 石为梁:形容天台山山峰险峻,以石作为桥梁。
3. 苔滑水湍激:形容天台山水流急,苔藓湿滑。
4. 应真:佛教术语,意指证得果位的圣者。
5. 林杪:林木的树梢。
6. 飞杖锡:意为禅宗僧人在游方时持杖行脚,表示去来无定的修行生活。杖锡是禅杖和锡杖的并称,分别用于登山、乞食。
7. 遂令山木闲,变现如所历:意指应真的足迹使得寻常树木也沾染了佛性,具有神变力。
8. 琪玉:美玉。
9. 不受霜雪滴:形容罗汉树不畏严寒的品质。
10. 端如尊者相,相呈咸可觌:形容罗汉树的姿态端庄,如同佛尊的形象,清晰可见。
11. 掌合貌甚恭,头光不加幂:描述罗汉树的枝干弯曲,仿佛是双手合十的恭敬姿态,树叶仿佛是佛像的光环。
12. 升高真蹑虚,集菀聊憩寂:意指罗汉树高大参天,仿佛升入虚空,聚集在一片静谧之地休息。
13. 枝栖过三宿,神通渺难测:暗示罗汉树的神奇之处,传言神仙、佛陀等灵异人物可以寄宿在树枝上,然而其神秘力量却难以揣测。
14. 不于下成蹊,俗眼何曾识:表示罗汉树并不招摇,因此普通的眼光无法察觉它的存在。
15. 四皓共木奴,大槐荫土国:比喻长寿的象征。四皓指商山四皓,代表长寿;木奴指桂树,古人认为桂树可以给人带来长寿。
16. 昧者徒自惑:形容不明事理的人徒劳迷惑。
17. 况此方广徒,衲身岂人力:表示这棵罗汉树的存在并非人力所能造就,而是有着深远的佛缘。
18. 一瓣香:原指佛教中香的一瓣,后泛指对佛的敬仰之情。
19. 敬为千百亿:表示对罗汉树的崇敬之情,愿它庇佑众生。
20. 漂摇风雨中,此地何偪仄:形容罗汉树在恶劣环境中仍能茁壮成长。
21. 向来专一丘,不受山庭勒:意指罗汉树选择在此地扎根生长,不受外界束缚。
22. 盘踞来药寮,使我亲封植:表示作者与罗汉树的亲密关系,愿意亲自照料它。
23. 清泉堪晚漱,甘露充朝食:形容罗汉树周边的生态美景,清凉的泉水可供晚上洗漱,清晨的露珠可以作为早餐。
24. 埽除有浮屠,高下宜降陟:表示寺庙附近环境宜人,适合登高望远或下山寻幽。
25. 稽首达声闻,应供毋难色:表达作者对罗汉树的敬意,愿意向其礼拜并献上供养,希望它不要嫌弃。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罗汉树的诗。诗人通过对罗汉树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佛教信仰的敬仰和追求。诗中的罗汉树来自台岳,移植到了木香架下,象征着佛陀的教诲从遥远的天竺传播到了中国。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罗汉树的形象,如“苔滑水湍激”、“扶疏冠琪玉,不受霜雪滴”等,表达了罗汉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仰。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四皓、木奴和大槐树,强调了罗汉树的神通广大和超凡脱俗。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罗汉树的敬仰之情,并希望自己在佛法的熏陶下,能够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氛围和哲理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灵岩寂庵辩才师有罗汉树一株移自台岳托根木香架下颇妨成长因寄沈水香往易之》,是南宋诗人谢伋所作。诗中的“罗汉树”指的就是茶花,而“沈水香”则是沉香。诗人以茶花和沉香的交换比喻事理、物理的相互转化,以及事物的和谐共处。
在南宋时期,中国文化进入了新一轮的繁荣期,诗歌也在此时达到了高峰。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文人骚客们的创作题材逐渐从宫廷转向民间,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谢伋生活在这个时代,他是一位深谙佛理的高僧。他的诗作大多富有哲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对人生、宇宙的理解。在这首诗中,他以罗汉树和沉香的交换为引子,探讨了生命的成长、转化以及和谐共处的道理。
而在当时的南宋社会,佛学的普及使得人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许多文人都受到了佛学的影响,开始关注生命的内在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谢伋的诗作也就显得尤为珍贵,他通过自己的诗歌,传达出了对生命哲学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