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甲寅正月至吴文叟山庄
学士奔波方绕枝,隠者盘旋能避时。
萦纡三径襄枳棘,庇荫万木藏茅茨。
常时理棹去城远,先世卜筑无人知。
高山为屏开锦绣,清泉可鉴堆琉璃。
主人好德乡党敬,宾客来游邻里窥。
有田千亩何所羡,遗子一经常自期。
莫向清流歌考槃,须知好爵徒尔縻。
驱羊拾芥不难取,濯缨洗耳应复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学士忙碌地四处奔走,隐者巧妙地避开纷扰时光。
曲折的小径上布满荆棘,茂密的树林中隐藏着简陋的房屋。
平日里划船去往远离城市的地方,先辈们选址筑屋不为人知。
巍峨高山犹如画卷展开,清澈泉水倒映着璀璨琉璃。
主人家品德高尚受人尊敬,来访的客人们络绎不绝。
拥有千亩田地无需羡慕,留给后代传承是长久的期望。
不要对着清流歌唱归隐之歌,要知道名利富贵不过虚幻。
如同牧羊人拾起小草一样简单,洗净冠缨和洗耳应该反复思考。
去完善
释义
1. 绍兴甲寅: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即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
2. 至:拜访。
3. 吴文叟:人名,字元用,斋号“芗林”,号“荛圃”,是一位隐士。
4. 学士:泛指文人学者。
5. 方:刚才。
6. 绕枝:喻指曲折辗转的经历。
7. 隠者:隐居的人,这里指吴文叟。
8. 盘旋:周旋,应对。
9. 避时:避开世俗纷扰,与世人无争。
10. 萦纡:曲折蜿蜒。
11. 三径:三条小路,比喻路径繁多。
12. 襄:包裹,覆盖。
13. 枳棘:一种多刺的灌木。
14. 茅茨:茅草屋顶的房子,指吴文叟的住所。
15. 理棹:整理船桨,指划船离开。
16. 卜筑:选择地点建筑房舍。
17. 开锦绣:形容景色美丽。
18. 清泉可鉴:清澈的泉水可以照出物体的倒影。
19. 堆琉璃:形容泉水如同琉璃般闪亮。
20. 好德:德行高尚。
21. 乡党:乡里乡亲。
22. 驱羊拾芥:牧羊人放羊时捡拾地上的小草,比喻事情简单容易。
23. 濯缨:洗涤帽带上的尘土,表示清静无为。
24. 洗耳:指洗清尘世的纷扰,保持心境平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功名的摒弃。诗人以“学士奔波”和“隠者盘旋”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隐者的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诗歌描绘了山庄的美景和高尚的乡风民俗,借“有田千亩何所羡,遗子一经常自期”传达出诗人的知足常乐心态,以此表达对世俗功名虚妄的看法。在结尾部分,诗人告诫人们要理性看待名利,珍惜眼前的生活,保持自己的品德情操。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和淡泊明志的高尚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绍兴甲寅正月至吴文叟山庄》是南宋诗人谢伋于公元114年正月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的政治氛围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逐渐繁荣起来,士大夫们纷纷避世隐逸,向往远离尘嚣的山林生活。
在创作此诗时,谢伋正值中年,他长期任官在外,对官场生活深感厌倦。绍兴年间,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局势相对稳定,这使他有机会暂时摆脱繁杂的政务,来到吴文叟的山庄休憩。在这段时期,谢伋身心得到了很好的放松,他在与吴文叟的交往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对山林田园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与此同时,南宋时期的文人雅士普遍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希望通过隐逸实现个人的精神超越。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谢伋开始关注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将个人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从而创作出这首具有浓厚山水田园气息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