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谒台岳桐柏观纪事
拜恩散号在兹地,乘兴真游驾小车。
拥笏朝真香火罢,虚明庭院静无哗。
按图默记金声赋,意气直欲登仙槎。
龙渊三井液膏乳,琼台双阙飞云霞。
玉堂珠阁不可到,山灵勒回因念差。
金壶龙检世已远,五千漆字犹堪夸。
如今丹笔已漫漶,风日暴炙元无遮。
元公丰碑压千柱,择木小隶湮尘沙。
丈人巾屦青松下,道士瓯蚁随倾茶。
谓予读敕见陈请,州帖次第来幽遐。
了知君心弃符竹,不敢复献旌节花。
我今便欲老岩谷,亦不求枣大如瓜。
洗心脱然去尘累,不慕盛丽并纷华。
黄衣青藜或可遇,愿授竹简观聱牙。
人生信是行乐耳,岂复自慁同池蛙。
兹行已占平生胜,后来游观宁复加。
清兴不极尚忘返,长天日暮空咨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在乎的态度有恩惠,我们在这里相聚。高兴的时候,我会驾车带你去四处游玩。早晨,我们带着笏板去参加香火祭典,然后回到明亮的庭院中享受宁静的时光。我们一起默默地阅读《金声赋》,希望能一起攀登仙界的旅程。这里有着美丽如画的风景,像是龙渊、三井、琼台、双阙等地方,都有着美丽的风景和壮丽的景观。
可惜我们无法到达那些美丽的宫殿和楼阁,因为神仙们已经离开,只留下一些美景让我们欣赏。金壶上的龙纹记录着世界的变迁,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其中的故事仍然让人赞叹不已。那些古老的文字已经被岁月侵蚀,但在风和阳光的照耀下,仍然显得那么生动。
元公的丰碑压在无数柱子之上,诉说着他的伟大事迹。而那些选择树木的小篆却在尘土飞扬的地方逐渐消失。你的言行举止总是让人敬佩,你和道士一起在松树下饮茶,谈论着生活中的琐事。你对我说,你已经放弃了过去的权力,不再追求繁华的生活。我希望能够和你一起在山林里度过余生,不再追求那些世俗的荣华。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遇到那些穿着黄衣的神仙,他们也许会给我们一些神秘的竹简。我们的生活应该是为了快乐而活,而不是为了那些烦恼和忧虑。这次旅行已经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不希望再有其他的事情来打扰我们。我们的兴致还没有消退,但我已经开始怀念这里的美景。当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我只能感慨万千,希望时间可以停留在这个美好的时刻。
去完善
释义
1. 拜恩:即拜赐,指受恩于皇上。
2. 散号:官职名。
3. 兹地:指某地。
4. 乘兴:表示兴致高、兴致浓厚。
5. 真游:仙人出游。
6. 驾小车:骑坐轻便车辆。
7. 拥笏:形容官员朝拜皇帝。
8. 虚明:空旷明亮的地方。
9. 无哗:没有喧哗吵闹的声音。
10. 按图:按照图册。
11. 金声赋:一篇赞美颂扬的文字。
12. 仙槎:古人想象中的神秘船只。
13. 龙渊:地名,可能指的是龙宫。
14. 三井:指三台井,古代对星象的称呼。
15. 液膏乳:意指像液体般润滑细腻的乳液。
16. 琼台:美玉砌成的楼台。
17. 双阙:古代皇宫大门两侧的高建筑物。
18. 飞云霞:比喻祥云环绕的景象。
19. 玉堂:美玉装饰的厅堂。
20. 珠阁:用珠宝装饰的楼阁。
21. 山灵:山神。
22. 勒回:逼迫使回归。
23. 金壶:精美的水壶。
24. 龙检:帝王的命令或文书。
25. 五千漆字:指古书中的漆书文字。
26. 丹笔:朱砂笔,古代用于书写的毛笔。
27. 漫漶:模糊不清。
28. 元公:指东晋诗人陶潜。
29. 丰碑:用来歌功颂德的大碑石。
30. 择木:选择合适的位置安置碑石。
31. 小隶:指碑石上的刻字。
32. 丈人:尊称长辈。
33. 巾屦:头和足部的服饰。
34. 瓯蚁:茶叶中的微小物质。
35. 倾茶:倒茶。
36. 读敕:阅读皇帝的诏令。
37. 陈请:陈述请示。
38. 州帖:地方政府发布的政令。
39. 次第:依次。
40. 幽遐:偏远的地方。
41. 了知:了解知道。
42. 君心: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心。
43. 符竹:古代官方用来传达命令的信物。
44. 不敢复献:表示不敢再提。
45. 旌节花:古代朝廷嘉奖功臣的物品。
46. 老岩谷:比喻隐逸山林的生活。
47. 洗心:清除杂念。
48. 脱然:形容摆脱束缚的状态。
49. 尘累:尘世的烦忧。
50. 不慕盛丽:不羡慕繁华盛世。
51. 纷华:繁华景象。
52. 黄衣:指皇帝的衣着。
53. 青藜:古代的青铜灯。
54. 或可遇:也许能碰到。
55. 竹简:古代的书写材料。
56. 观聱牙:观看难以理解的事物。
57. 信是:确实如此。
58. 行乐耳:及时行乐的心态。
59. 岂复:怎么能再。
60. 自慁:使自己烦忧。
61. 池蛙:池塘里的青蛙。
62. 兹行:这次出行。
63. 平生胜:一生中最快乐的事。
64. 游观:游览观光。
65. 宁复加:怎么可能再增加。
66. 清兴:高雅的兴致。
67. 不极:无穷无尽。
68. 尚忘返:仍然流连忘返。
69. 长天:辽阔的天空。
70. 日暮:傍晚时分。
71. 空咨嗟:白白叹息。
去完善
赏析
《恭谒台岳桐柏观纪事》: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游览桐柏观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桐柏观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底蕴。同时,诗人还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摆脱世俗烦恼,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恭谒台岳桐柏观纪事》是南宋诗人谢伋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北宋灭亡、南宋初立的动荡时期,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战乱频繁。
在这段时间里,谢伋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曾任官职,后因故被罢免,回归乡里,潜心研究学问,致力于诗歌创作。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谢伋的这首诗通过对台岳桐柏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他在诗中写到:“路绕藤萝古洞间,天开图画翠屏环”,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又写到:“地脉通衢知远近,海光满眼辨晴晦”,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谢伋作为一名诗人,在面对复杂社会现实的同时,依然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