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护国广恩寺
地隔三江云水深,那知帝子启山林。
咸京筑馆今谁主,白昼松风哀怨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白话文中:
山水相隔,谁能料到皇帝会来到这座山林?现在咸阳的宫殿里住着谁,我听着白天的松风,感到一种悲伤的音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地隔三江:指相隔遥远的地方。三江,古代对长江中下游的泛称,这里指遥远的广恩寺所在之地。
2. 帝子:皇帝的儿子。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位皇帝的孙子辈的僧人。
3. 咸京:古都长安,唐代国都。这里用来比喻广恩寺的地位和历史地位。
4. 筑馆:建置馆舍。这里形容广恩寺的建筑规模。
5. 白昼松风:形容广恩寺周围松树很多,风吹过松树的声音在白天都能听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路过护国广恩寺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引发的感慨。首句“地隔三江云水深”,以地理距离的遥远来形容寺庙的孤立,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旅途中跋涉的不易。接下来的“那知帝子启山林”,则通过传说和历史的回顾,表现了寺庙创建者开山立业的艰辛与勇气。接着的“咸京筑馆今谁主,白昼松风哀怨音”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人事代谢的深深感慨。昔日的繁华盛世已逝,曾经的庙宇如今无人打理,只有白昼的松风吹过,发出哀怨的声音。诗人通过对过往的凭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也将自己的愁绪寄托其中。整首诗画面感强烈,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护国广恩寺》是南宋诗人谢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宁宗时期(1194年-1224年),当时谢伋担任秘书省校书郎等文职官员。
在南宋中期,国家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但外患仍然严重。金朝与蒙古的威胁使南宋朝廷不得不加强国防建设。在此背景下,广恩寺作为护国寺庙,肩负着保护国家和人民平安的使命。诗人谢伋在任职期间,或许是因为公务繁忙或心境所致,特地前往广恩寺探访,并在庙宇内留下此诗以表达他对国家和平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