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仲举徽猷罢郡造朝
四月维夏天未暑,天台居民逃室处。
城中屦贵巷陌喧,城外号奴去村墅。
老癃扶杖少者趋,夫弃禾麻妇投杼。
肩随足蹑似同谋,色沮声低咸偶语。
使君高车挽不止,谁其嗣之保闾里。
攀辕卧辙岂留行,遮道填门宁足恃。
三江阻隔江水深,莫使江头有船舣。
我闻此语良足听,呼使来前陈本始。
吾州使君能静治,千里无虞安狱市。
澄之不清扰不浊,尽道使君心似水。
昔襦不足今袴余,良药千金补疮痏。
黄屋近驻钱塘城,愿说政平并讼理。
从今更借二三年,增秩赐金书用玺。
我言此语尔未思,有大于此尔何知。
入为三公自故事,天台美称公是宜。
德泽但可施一州,润及九里宁独私。
携持却看祖道盛,送车百两多旌麾。
争先劝饮接殷勤,玉酒湛湛皆盈巵。
使君千觞亦未醉,更听小儒前致词。
嗟予待次七闽郡,法式规模知吏师。
忘年屈势待我厚,岁月易得今再期。
送公去郡情更恶,人送作郡知何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月伊始夏日初至天气尚未热辣,天台的百姓纷纷逃离居室躲避炎热。
城中的鞋子价格上涨街巷嘈杂纷乱,城外的人们也都离开村落前往乡村别墅避暑。
老人柱着拐杖缓缓而行,年轻人则忙着赶路;丈夫们放下禾苗和麻类作物,妇女们则匆匆放弃织布工作。
肩并肩脚尖紧跟好像在共同商量什么大事,脸色忧虑声音低沉都在窃窃私语。
地方长官的高头大马都无法阻止他们离去的脚步,谁能继承他的遗志保护邻里之间的和谐呢?
想要挽留长官的车马,躺在路上阻止他离去是不够的,堵塞道路关上门也不能够让他停下脚步。
长江、黄河、淮河三条大江将我们远远相隔,不要让江边有船只停靠以免让长官乘船离去。
当我听到这些话时觉得非常有趣,我叫他们过来,让他们详细诉说事情的始末。
我们的州长使君能够静心治理,使得一千里的土地都平安无虞。
他对是非分明的执着就像水一样清澈纯净,过去的贫困无法影响他今日的风采。
过去穷困潦倒现在却宽裕有余,他用良医的慧眼治好伤痛治愈城市。
皇帝在钱塘城附近巡视,希望能看到政治清明与诉讼有序。
从现在开始的二三年内,希望他的官职可以不断晋升并获得皇帝的嘉奖。
我认为你的说法并没有考虑到更多的问题,除了这个,你还知道什么呢?
进入朝廷成为三公是从前的惯例,天台的美名只有他才配得上。
他的德行和智慧不仅可以滋润一个州,还能惠及附近的九个州。
在送别的仪式上,一百辆车子载着人们真诚的祝福,争着敬酒表达对使君的敬意。
使君喝了上千杯酒却仍然没有醉意,还想听听我这个小小的儒生对他说些什么。
我悲叹地等待着被任命为七闽郡的地方官,我知道自己需要向官员学习。
我不计较年龄差距和身份地位,只为了接受他们的尊重厚待。
时光飞逝日子一天天过去,今天我再次得到了提升的机会。
当你离开这个地区的时候,人们的心情会变得更糟糕,谁知道下一次送走一位地方官又是何年何月呢?
去完善
释义
1. 天台: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境内,是中国浙江省东部名山。
2. 廛处:民居。
3. 屦贵:鞋价昂贵。
4. 号奴:奴仆号哭。
5. 老癃:老病的人。
6. 趋:赶往。
7. 投杼:放下机杼。指停止纺织。
8. 夫弃禾麻妇投杼:化用《战国策·赵策四》的成语“蜀犬吠日”,意指看到罕见的现象。这里指人们因炎热而放弃生产。
9. 肩随足蹑:指人群拥挤。
10. 色沮声低:面色沮丧,声音低沉。
11. 使君:汉代对太守的称呼。
12. 高车:地位显赫者的车驾。
13. 挽:拉住。
14. 嗣之:继承他的人。
15. 保闾里:保护乡村安宁。
16. 攀辕卧辙:挽留官吏离去的情景。
17. 遮道填门:路上、门口挤满了送行者。
18. 三江阻隔江水深:形容江河之水。
19. 莫使江头有船舣:不要让江边停泊船只。
20. 本始:根本;起源。
21. 无虞:没有忧虑。
22. 安狱市:使监狱和市场安定。
23. 澄之不清扰不浊:澄清后的水仍不太清澈,扰乱后的水也不太混浊。意指吏治情况复杂。
24. 昔襦不足今袴余:过去的短袄不够穿,现在只穿短裤还有富余。意指生活有所改善。
25. 良药千金补疮痏:值钱的药才能治愈疾病。
26. 黄屋:皇帝的代称。
27. 钱塘城:杭州古称钱塘,此处泛指皇帝所在地。
28. 愿说政平并讼理:希望讲述政治平稳、诉讼审理的情况。
29. 更借二三年:请求再借给两三年时间。
30. 增秩赐金书用玺:增加官职,赐予金银,用印章封缄。
31. 我言此语尔未思:我认为这些话你没有仔细考虑过。
32. 有大于此尔何知:有些事情比这更重要,你怎么会不知道呢?
33. 三公:古代官名,西汉时主要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合称三公。
34. 故事:旧例;先例。
35. 美称公是宜:赞美你的名声是合适的。
36. 德泽但可施一州:恩惠只能施加到一个州。
37. 九里:指较大的地区。
38. 宁独私:难道只有这个地方得到了好处吗?
39.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
40. 送车百两多旌麾:一百辆送行的车辆,挂满旗帜。
41. 殷勤:热情周到。
42. 玉酒湛湛皆盈巵:美酒满满地装在大杯子里。
43. 千觞亦未醉:喝了上千杯酒也没醉。
44. 小儒:作者自谦的称谓。
45. 前致词:上前发表言论。
46. 待次:等待任职。
47. 七闽郡:福建省。
48. 法式规模:法则和规范。
49. 知吏师:了解官僚体制。
50. 屈势:降低身份。
51. 待我厚:对待我很好。
52. 岁月易得今再期:时间容易过去,如今已经第二次了。
53. 送公去郡情更恶:送你离开这个州的情况更加恶劣。
54. 人送作郡知何时:人们把你送到其他州当官,什么时候可以知道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时节,谢伋与孙仲举告别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其治理能力的认可和敬爱之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孙仲举离任时天台百姓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同时表达了对孙仲举政绩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许。全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送孙仲举徽猷罢郡造朝》是南宋时期诗人谢伋的作品。谢伋(约公元1145年-1221年以后),字景思,号东屏山人,浙江瑞安人,是南宋著名的文人、官员。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史院编修官、监察御史等职。晚年寓居杭州,从事著述和教育。
在谢伋创作这首诗的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一方面,宋朝在北方边境面临着金国的威胁;另一方面,国内政治腐败严重,民间疾苦深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谢伋作为一位文人官员,既希望为国家尽忠效力,又对民间疾苦充满同情。
孙仲举徽猷是谢伋的一位朋友,时任某郡的官员。在这首诗中,谢伋表达了对孙仲举罢郡造朝之际的惜别之情。诗中提到了“白发三千丈”,暗示了孙仲举在任期间的辛勤努力,以及他为国家鞠躬尽瘁的精神风貌。谢伋通过对孙仲举的赞美,表达了他对忠诚于国家、关心民间疾苦的官员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