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同季父游东掖能仁寺

标题包含
同季父游东掖能仁寺
两寺从分有白莲,人瞻东掖旧承天。 重寻贵主布金地,共饮神僧卓锡泉。 阮叔林闲携伴侣,支郎社内许留连。 欲迎瑞相还龛去,香火灵山古佛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两个寺庙之间有一片白色的莲花池,人们敬仰着东边古老的庙宇。重新寻找尊贵的主人布施的地方,一起品尝神圣的僧人汲水的清泉。阮叔在闲暇时邀请朋友们前来,和他们在社团里一起畅谈。想要迎接吉祥的佛像返回神龛,就在香火缭绕的灵山大佛前。
去完善
释义
1. 东掖:东边的门楼。这里指东掖门。 2. 白莲:白莲教,又称弥勒教、明朝廷与弥勒教发生冲突的时期。 3. 承天:古代的一种宫殿名称,这里代指皇权。 4. 贵主:指贵族妇女,这里的“贵主”应该指的是皇宫中的人。 5. 布金: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前身释加文迪曾布施金钱于祗洹精舍修建寺庙,后为祇洹精舍僧侣所赞颂。此处是比喻对佛教的虔诚供养。 6. 神僧:具有神奇力量的僧人,这里可能指历史上某位著名的僧人。 7. 卓锡:指出家人云游四方,以锡杖为标志。卓,竖立;锡,锡杖。 8. 阮叔:可能是诗人的一位好友或亲属,具体身份不详。 9. 支郎:文人墨客间的雅称,这里指诗人自己。 10. 灵山路: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这里是诗人用来比喻他们游览的能仁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游览东掖能仁寺的古诗。诗人通过对白莲、东掖、贵主、神僧等元素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首联“两寺从分有白莲,人瞻东掖旧承天”,写了两座寺庙中盛开的白莲花,以及人们瞻仰东掖能仁寺曾经的辉煌。白莲象征着纯洁与美好,而东掖则寓意着这座寺庙昔日的崇高地位。 颔联“重寻贵主布金地,共饮神僧卓锡泉”,回顾了贵主的布施善行和神僧的卓锡传说。布金,即捐资修建寺庙,表示了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卓锡泉则是神僧用锡杖凿出的清泉,代表了佛法的润泽众生。 颈联“阮叔林闲携伴侣,支郎社内许留连”,描绘了诗人在阮叔林的陪伴下,与其他友人一起游览寺庙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们在寺庙中度过愉快时光的愉悦心情。 尾联“欲迎瑞相还龛去,香火灵山古佛前”,表达了诗人期望能在灵山古佛前迎接瑞相的愿望。这里的“瑞相”可以理解为吉祥的征兆,表明诗人渴望得到佛祖的庇佑与启示。 整首诗通过对东掖能仁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热衷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同季父游东掖能仁寺》是南宋诗人谢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79年,此时正是南宋时期。在这一年中,谢伋跟随父亲游览了位于京城的东掖能仁寺。在这次旅行中,他观察到了能仁寺的壮丽景色和静谧氛围,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创作了这首诗篇。 在创作这首诗时,谢伋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曾担任过尚书郎等职务,但在官场上的表现并不如意。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宦海浮沉的厌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也反映了当时许多士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在南宋时期,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儒家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然而,这并没有削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相反,许多文人士大夫在这个时期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修养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因此,谢伋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也是当时许多文人共同的精神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