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蝉
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内心平静地独享甘露之味,深情的歌唱在微风中飘扬。还未在枝头展露风华,早已在绿叶丛中引发惊叹。
去完善
释义
《咏蝉》是唐代诗人李百药创作的一首描绘蝉的诗。下面是这首诗的词句注释:
1. 清心:这里指蝉的生活习性,以清高的品质生活在高处。
2. 自饮露:描述蝉靠吸吮露水生活。
3. 哀响:形容蝉的鸣叫声。
4. 乍:突然。
5. 吟风:在风中鸣叫。
6. 华冠:华丽的头冠,这里比喻树梢。
7. 翳叶:遮蔽阳光的树叶。
去完善
赏析
《咏蝉》是唐代诗人李百药的一首描绘蝉的诗歌。这首诗通过观察和描述蝉的生活习性,表达了诗人对蝉高尚品质的赞美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理解。
首句“清心自饮露”描绘了蝉的自洁形象,意味着蝉用露水洗净身心,以此比喻诗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净化和纯洁。次句“哀响乍吟风”则描绘了蝉在风中发出悲伤的鸣叫声,寓意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叹和对人生的思考。
接下来的两句“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则是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蝉的性格特征。虽然蝉还未爬上枝头,就已经在树叶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暗示了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预警能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才能与地位的看法,认为真正有才华的人,即使身处底层也能脱颖而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蝉》是唐朝诗人李百药的一首五言古诗,创作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在贞观年间,唐朝政治开明,国家逐渐走向繁荣稳定,这也为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李百药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才学出众。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历任过许多官职,积累了广泛的社会经验。他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体制已经相对成熟,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杜甫、李白为代表的诗人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开创了唐诗的黄金时代。同时,佛教和道教的兴盛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李百药的《咏蝉》正是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他以蝉的生命周期比喻人生的无常,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