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城怀古
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陆。林泽窅芊绵,山川郁重复。
王公资设险,名都拒江隩。方城次北门,溟海穷南服。
长策挫吴豕,雄图竞周鹿。万乘重沮漳,九鼎轻伊谷。
大搜云梦掩,壮观章华筑。人世更盛衰,吉凶良倚伏。
遽见邻交断,仍睹贤臣逐。南风忽不竞,西师日侵蹙。
运圯属驰驱,时屯恣敲朴。莫救夷陵火,无复秦庭哭。
鄢郢遂丘墟,风尘俄惨黩。狐兔时游践,霜露日沾沐。
钓渚故池平,神台层宇覆。阵云埋夏首,穷阴惨荒谷。
怅矣舟壑迁,悲哉年祀倏。虽异三春望,终伤千里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旅客心怀悲伤地眺望着晚景,登上城墙俯瞰平原。森林和湖泊杳杳而连绵,山川郁积着丰富的资源。
王公们借助地形来设置防线,都市则在江边筑起防御工事。城门设在北方,海边的居民生活在南方。
胜利的策略让吴国陷入困境,壮丽的图景则让周朝的野心显露无疑。国家重视军事要地,九鼎之地也被视为易攻难守。
大规模的搜索被掩盖在云梦之下,宏伟的章华建筑更显壮观。人生多变,吉凶祸福常常并存。
突然之间邻国断绝交往,而贤臣却被逐出朝堂。南风不再强盛,而西方的军队则日渐压境。
面对颓败的形势,人们纷纷奔走,战乱频繁地发生。无法阻止夷陵的大火,也无人能再向秦国求助。
鄢郢的土地化为废墟,尘土飞扬,一片黯淡。狐狸和兔子时常出没,霜露也日益增多。
钓鱼的小溪已经平静下来,神台和殿堂也已崩塌。战争的乌云笼罩在夏天的开端,阴暗的天气让人感到悲伤。
心中惆怅,感叹沧海桑田,岁月匆匆。虽然不同于春天的景色,但这千里的景象依旧让人感伤。
去完善
释义
1. 客:指作者自己。
2. 暮序:即暮节,是秋冬季节之交。这里指代秋季。
3. 墉:城墙。
4. 平陆:平原上的耕地。
5. 林泽:树林和水源的所在地。
6. 窅:幽深的样子。
7. 芊绵:草木繁茂的样子。
8. 郁重复:山势重叠。
9. 王公:封建时代的诸侯或大臣。
10. 资:借助。
11. 设险:设置险要地形进行防守。
12. 名都:著名的城市。
13. 江隩:江边的水湾地带。
14. 方城: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15. 次:靠近。
16. 北门:古邑名,在今湖北省荆门市。
17. 溟海:海洋。
18. 穷:尽。
19. 南服:古代将全国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域,称为“九州”,南方地区为“扬州”,这里指南方的疆土。
20. 长策:指荆轲刺秦王的典故。
21. 挫:击败。
22. 吴豕:指的是楚国国君熊渠的儿子熊红攻打吴国的战争。
23. 雄图:宏伟的计划。
24. 竟:争胜。
25. 周鹿:指古代周朝的土地争夺。
26. 万乘:指强大的国家。
27. 重:看重。
28. 沮漳:河流名,位于湖北省。
29. 九鼎:古时候象征国家政权的宝物。
30. 轻:轻视。
31. 伊谷: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32. 大搜: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33. 云梦:古泽名,位于湖北省孝感市一带。
34. 章华筑:战国时期楚国建筑的名胜之一,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
35. 人世:人间世事。
36. 盛衰:兴盛与衰落。
37. 吉凶:好运和厄运。
38. 良:确实。
39. 倚伏:互相依赖而又互相牵制。
40. 遽:立刻。
41. 邻交:邻国之间的交往。
42. 贤臣:有贤能的大臣。
43. 逐:被驱逐。
44. 南风:指南方的强大势力。
45. 不竞:不强。
46. 西师:西方的军队。
47. 日:逐渐。
48. 侵蹙:侵犯蚕食。
49. 运圯:运气不好。
50. 属:接连。
51. 驰驱:疾速前行。
52. 时屯:时局困顿。
53. 恣:放纵。
54. 敲朴:用暴力惩治。
55. 莫救:无法救助。
56. 夷陵火:指夷陵之战的战火。
57. 无复:不再。
58. 秦庭哭:指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秦国进攻郑国,占领了郑国的首都,郑国人到处奔走呼号求救。
59. 鄢郢:古代两个城市的名字,分别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宜城市和湖北省荆州市。
60. 丘墟:废墟。
61. 风尘:指战乱。
62. 俄:很快。
63. 惨黩:昏暗的样子。
64. 狐兔:指敌兵。
65. 游践:游荡践踏。
66. 霜露:泛指寒冷的天气。
67. 日:每天。
68. 沾沐:沾染沐浴。
69. 钓渚:钓鱼的地方。
70. 故池:旧日的池塘。
71. 神台:祭祀神灵的高台。
72. 层宇:层层叠叠的房屋。
73. 阵云:战争的乌云。
74. 夏首:古邑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
75. 穷阴:天寒时阴暗的天空。
76. 荒谷:荒凉的山谷。
77. 怅矣:惆怅的样子。
78. 舟壑:江河峡谷。
79. 迁:变化。
80. 悲哉:悲伤啊。
81. 年祀:岁月的流逝。
82. 倏:迅速。
83. 三春望: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84. 千里目:远大的视野。
去完善
赏析
《郢城怀古》是一首描绘古代楚国郢城历史沧桑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楚国的兴衰过程进行描述,表达出他对历史兴替和人世盛衰的感慨。在这首诗中,李百药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历史事件,如吴越之战、战国时期的各国争霸等,展现了楚国昔日辉煌的城郭、宫殿与壮丽景观。同时,也反映出在战争与动荡的历史背景下,楚国最终走向灭亡的现实。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篇至“千乘重沮漳,九鼎轻伊谷”,主要描述了楚国地理环境和战略地位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从“大搜云梦掩”至“时屯恣敲朴”,概述了楚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战局变化;第三部分从“莫救夷陵火”至结尾,抒发了诗人在郢城遗址上凭吊历史的感伤之情。
整首诗语言精炼,意境苍凉,将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无奈融为一体。诗人通过表达对楚国历史的哀叹和对昔日繁荣的怀念,传达了人生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和命运无常的观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郢城怀古》是唐朝诗人李百药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贞观年间(626-649年),当时李百药正任太子右庶子,辅佐皇太子李承乾。
在贞观年间,唐朝刚刚建立不久,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然而,唐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这一时期,文人墨客们开始关注历史文化,回顾历史,缅怀古代英雄。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百药创作了这首《郢城怀古》。
李百药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楚国郢城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唐朝国家治理的期望。他通过对楚国郢城的描绘,表达了希望唐朝能够像楚国那样繁荣昌盛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