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
总辔临秋原,登城望寒日。烟暇共掩映,林野俱萧瑟。
楚塞郁不穷,吴山高渐出。客行殊未已,沐澡期终吉。
椒桂奠芳樽,风云下虚室。馆宇肃而静,神心康且逸。
伊我非真龙,勿惊疲朽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驾驭马匹来到秋天的原野上,登上城楼眺望远处的寒冷太阳。烟雾和闲暇的时光共同映衬着,树林和田野都显得萧条。
楚地的边界被郁郁葱葱的植物环绕,而吴地的山峦逐渐凸显出来。游客的行程尚未结束,期待在沐浴洗澡后获得好运。
用花椒和桂皮摆设精美的酒宴,风起云涌时也能待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旅馆看起来严肃又安静,精神则舒适且放松。
我不是真正的龙,不要害怕我这疲惫的身躯。
去完善
释义
1. 叶县:古邑名,位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一带。
2. 故城:已经废弃的古城。这里指的是叶县的故城遗址。
3. 沈诸梁:春秋时期楚国令尹,被封于叶县,因助楚庄王霸业有功,死后被尊为叶公。
4. 总辔:指整理马缰,让马停下来。这里形容诗人驾车来到叶县故城。
5. 秋原:秋天的原野。
6. 寒日:寒冷的太阳,这里指夕阳。
7. 烟暇:烟雾笼罩的空闲时光。
8. 楚塞:楚国的边界地带,这里是指南方的疆界。
9. 吴山:江苏一带的山脉。
10. 客行:旅途奔波。
11. 沐澡:洗涤身心,指洗清罪孽。
12. 期终吉:期待最终得到吉祥的结果。
13. 椒桂:椒树和桂树,古代常用于祭祀。
14. 奠芳樽:摆设祭品。
15. 风云:喻指世事变迁。
16. 虚室:空阔的房子,这里指沈诸梁庙。
17. 馆宇:指沈诸梁庙的建筑。
18. 肃而静:形容环境庄重安静。
19. 神心:神灵的心情。
20. 康且逸:指心情安定舒畅。
21. 疲朽质:疲惫不堪的身体。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登叶县故城和谒沈诸梁庙的诗歌。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他乡之行的感悟和对历史的感慨。
"总辔临秋原,登城望寒日"两句,首先描绘了诗人在秋天里驾马来到故城的景象,"总辔"表示诗人正在驾驭马匹,"秋原"则是秋天的原野,可见当时环境的美好;随后登上城墙,眺望远方,"寒日"象征着秋天的寒冷,为整首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烟暇共掩映,林野俱萧瑟"这两句,诗人通过观察"烟霞"、"林野"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烟霞"在此处意为烟雾弥漫的景色,与"林野"相互映衬,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萧瑟"一词则表现出秋天的寂寥与伤感,使人们更容易产生共鸣。
接下来的"楚塞郁不穷,吴山高渐出"两句,诗人从地域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楚国边境的感慨以及对吴地的赞美。"楚塞"意味着楚国边境的境地,"郁不穷"表现出其丰富多样的特点;"吴山"即吴地的山峰,"高渐出"则表示诗人登高望远,逐渐看到更多的风景。
“客行殊未已,沐澡期终吉”两句,则是诗人表达对自己旅程的看法。"客行"是旅行者的意思,"殊未已"表示诗人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沐澡"是指沐浴,在这里诗人以洗去疲惫来喻指结束旅行,"期终吉"则代表期待最终能有好的结果。
"椒桂奠芳樽,风云下虚室"两句,描绘了祭祀的过程。"椒桂"是一种香料,用来祭奠神明,"芳樽"指的是盛满酒的美酒器,"风云"意味着上天的恩赐,"虚室"是指空无一物的房子,这里代指神庙。这种祭神的方式给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感觉。
"馆宇肃而静,神心康且逸"这两句,诗人通过对神庙环境的描述,表达了内心的感受。"馆宇"指的是庙宇,"肃而静"表现了庙宇的庄严肃穆;"神心"即神明的心情,"康且逸"则暗示神明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感到安定和快乐。
最后两句,"伊我非真龙,勿惊疲朽质",诗人以"真龙"自比,表示自己虽然并非真正的龙,但也不要因为我的疲惫而感到惊讶。这实际上是在强调自己的坚韧和毅力,也是对这次旅程的总结和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出自唐朝著名诗人李百药之手。这首诗创作于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这个时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国泰民安,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李百药在这个时期担任中央官员,负责修史工作,他对于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也体现在这首诗中。
在诗人的时代,叶县这个地方因为历史悠久而富有文化底蕴,当地百姓对沈诸梁这位历史上的贤能之士充满了敬意。沈诸梁又称公孙乔,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任楚国令尹,辅佐楚文王治国安邦,被封为叶公,因此其陵墓和庙宇都建在叶县。李百药在此地游览时,有感于沈诸梁的丰功伟绩,以及当地百姓的敬仰之情,写下了这首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