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正日临朝应诏
化历昭唐典,承天顺夏正。百灵警朝禁,三辰扬旆旌。
充庭富礼乐,高宴齿簪缨。献寿符万岁,移风韵九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段古文大致可以翻译为:“化历史以昭示唐朝之典范,遵循自然规律以适应夏天之时令。众多神灵警示朝廷之禁令,日月星辰挥舞着旗帜以示敬意。宫廷之中充满礼仪之乐,高档宴会中的宾客都是显贵之人。向皇帝献上祝福长寿的话语,转变风气与韵律至完美之境。”
去完善
释义
1. 化历:指历代治世之道。
2. 昭:彰显。
3. 唐典:唐代的法令制度。
4. 承天:顺应天道。
5. 夏正:即农历四月。
6. 百灵:指各种祥瑞之事。
7. 朝禁:宫廷内的禁令。
8. 三辰:日、月、星,此处特指太阳。
9. 扬旆旌:飘扬的旗帜。
10. 充庭:满庭,形容人多。
11. 礼乐:礼仪和音乐。
12. 高宴:盛宴。
13. 齿簪缨:指年长而有地位的人。
14. 献寿:祝寿。
15. 符:符合。
16. 万岁:对皇帝的敬称。
17. 九成:指九种和谐之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皇帝主持盛大朝会的情景。“化历昭唐典”指国家治理的历程在皇帝的领导下繁荣昌盛,秩序井然。“承天顺夏正”是强调以皇帝的命令为准则,顺应四时顺序。
“百灵警朝禁”中,“百灵”可理解为各种官员,他们遵循法规,警惕不良行为。“三辰扬旆旌”形容日出东方、星月悬挂的景象,象征国家的繁荣与兴盛。
接下来两句“充庭富礼乐,高宴齿簪缨”描述的是朝廷盛况:庄重的礼仪和华美的音乐充满宫殿;高级官员们围坐在一起共享盛宴。
“献寿符万岁,移风韵九成”表达了祝愿皇帝长寿、国家昌盛的愿望,同时也指出通过优美的音乐传递教化百姓的理念。整体来看,诗人通过对朝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皇帝的赞美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正日临朝应诏》是唐朝诗人李百药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在这首诗中,李百药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皇帝临朝的庄严场面,表达了其对皇帝的忠诚和对朝廷的敬仰之情。
武德四年,李百药时年已五十五岁,正值唐代建立之初。他的一生经历了南北朝的动荡时期,深知和平盛世的可贵。在这一年里,李百药被任命为尚书右丞,负责管理国家政务。在这段时间里,他积极为国家献策献力,推动国家的发展。
唐朝初年,社会相对稳定,但政治环境仍充满变数。李百药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才华,展现皇帝的威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他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对皇帝的敬仰之情,既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反映,也是他个人家国情怀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