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曹山雪中因缘

标题包含
曹山雪中因缘
群峰雪覆已超然,绝顶宁同一色边。 傥向异中能辨异,虽居偏位不成偏。 入尘直截须明要,在类还殊密造玄。 欲混千差通不犯,曹山穿过髑髅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群山雪峰已超然独立,顶峰与天边同为一色。 如果能在差异中分辨差异,即使身处边缘也不觉得偏颇。 步入尘世需要明确要点,在同类之中也有细微差别。 想要融合千差万别而不触犯,如同穿越曹山洞幽冥。
去完善
释义
1. 超然:指超越世俗,高超出众的样子。 2. 绝顶:指山顶的最高处。 3. 傥:假如,如果。 4. 异中能辨异:在差异中能够识别出差异。 5. 偏位:指非主流的位置或地位。 6. 入尘直截:投身世间事务时直接明了。 7. 明要:明白事物的要领或关键之处。 8. 在类还殊:在同类事物中仍有特殊之处。 9. 密造玄:指细致地构建深邃的思想。 10. 欲混千差通不犯:想要融合各种差异而又不触犯任何一方。 11. 曹山穿过髑髅前:指修行者在曹山寺参禅悟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曹山雪中因缘》是宋朝诗僧释慧方的作品。这首诗以雪中的曹山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和超脱的心境。全诗以山峰、雪色、异同、尘俗、种类等概念为主要意象,表现出了诗人在禅宗哲学上的独到见解。下面是对本诗的简要赏析: 首联“群峰雪覆已超然,绝顶宁同一色边”描绘了曹山在雪地中的景象。“超然”意味着诗人的心灵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境界,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地。而“一色边”则暗示了雪景的纯净与统一,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颔联“傥向异中能辨异,虽居偏位不成偏”则是诗人对禅宗哲学的思考。这里的“异中辨异”指的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学会分辨不同的事物;而“偏位不成偏”则表示即使身处边缘之地,也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对自我认知的深度反思。 颈联“入尘直截须明要,在类还殊密造玄”强调了在尘世中修行时,需要明确目标和关键要点,同时也要注意在不同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之处。这里“直截”和“明要”对应着禅宗提倡的直接了当和抓住要害的修行方式,而“还殊”和“密造玄”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修行的独到见解和探索精神。 尾联“欲混千差通不犯,曹山穿过髑髅前”是全诗的高潮部分,也是诗人对于禅宗教义的深刻理解。“千差”代表了世间万象的差异,而“通不犯”则表示在修行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避免误入歧途。最后一句“曹山穿过髑髅前”则是将诗人自己比喻为曹山,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历经沧桑、看透生死的超脱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曹山雪中因缘》是一首描绘诗人寄情山水的诗作,诗人是北宋时期的释慧方。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正值北宋中期,社会相对稳定,人们生活逐渐富足,文学艺术繁荣发展。释慧方,法号崇岳,湖北人,他一生以诗歌、书画为主要成就,兼有医术之才。他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多有交往,相互唱和,共同推动了宋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在释慧方生活的时期,北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佛教、道教等各种文化得到推崇和传播。释慧方的作品多以此为主题,表现了他对佛道的深刻理解和对山水自然的热爱。这首《曹山雪中因缘》通过描绘雪中山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解脱的意境。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释慧方创作的《曹山雪中因缘》是在北宋中期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社会背景下完成的。而诗人本人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以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的深深眷恋,创作出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