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田公不遇
主人何处去,门外草萋萋。
独犬睡不吠,幽禽闲自啼。
老猿偷菓实,稚子弄锄犁。
日暮园林悄,春风吹药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家主去向何方,门外的草地郁郁葱葱。
孤独的狗儿在睡觉,没有吠叫,宁静的鸟儿自在地鸣唱。
年迈的猿猴偷偷摘取果实,小孩摆弄着农具。
夕阳西下,园林寂静无声,春风轻拂过药田。
去完善
释义
1. 访:拜访;田公:泛指隐居于田园的士人;不遇:未相遇。
2. 主人:此处指田公;何处去:去哪里了。
3.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4. 独犬:独自在家的狗;睡:休息。
5. 不吠:没有吠叫。
6. 幽禽:栖息在幽静地方的鸟类;闲:悠闲。
7. 啼:鸣叫。
8. 老猿:年纪较大的猴子;偷:窃取。
9. 果实:此处指果树上的果子。
10. 稚子:小孩子;弄:戏耍,玩耍。
11. 锄犁:耕作工具,这里用来形容劳作的景象。
12. 日暮: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园林:花园。
13. 悄:寂静无声。
14. 春风:春天的风;药畦:种植药材的土地。
去完善
赏析
诗人借访田公未遇之机,生动地描绘了田野、乡间的一幅宁静和煦的春日景象。首句“主人何处去”即以疑问传达出未能见田公的失落,而接下来围绕“草萋萋”、“独犬”、“幽禽”等景物的刻画,使得画面极富生机,又带有几分静谧与孤寂。“老猿偷菓实,稚子弄锄犁”则暗示了乡村生活的恬淡与朴实。最后两句,“日暮园林悄,春风吹药畦”将诗人的思绪从访人不遇的遗憾中带出,转而投入自然的美景之中,颇有寓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整首诗以其生动的描绘手法,展现了自然界生命的律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传达了诗人深入骨髓的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访田公不遇》是北宋诗人石介在庆历五年(1045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时正值北宋中叶,政治改革家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期望改革积弊、澄清吏治、振兴国家。然而新政遭遇保守势力反对,不久即被废止。石介作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写下了这首诗以寄寓自己的感慨。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石介本人的人生际遇也十分曲折。他曾师从著名学者孙复,探讨经世之学,立志要为国家治理出一份力。后来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历任官职,积极关注社会民生问题。然而在新政期间,他因坚持改革立场而被保守派排斥,仕途受到挫折。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际的感慨更为深沉。
在石介生活的时代,北宋社会矛盾尖锐,内政外交都面临着诸多困境。政治上,官僚腐败严重,民众疾苦深重;对外关系上,北方边患不断,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石介忧国忧民,希望通过改革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然而现实中的种种阻力使他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访田公不遇》一诗中,他以“不遇”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悲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