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中都
吾登泰山上,下视何纷纷。
彼角而走者,孰为麟与麏。
彼茁而生者,孰为萧与芸。
伯乐不复出,驽骥终同群。
卞和不再生,珉玉将谁分。
吁哉刘中都,高标凌浮云。
诸侯不荐士,外府不策勋。
冉冉趋黄绶,勤劳徒尔云。
我媿势力小,不能叫吾君。
勿改芳兰性,林深须自薰。
勿隠冲鹤声,天高当自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在泰山的顶峰之上俯瞰,一切都在我的脚下纷乱不已。那些四处奔跑的,是麒麟还是麋鹿呢?那些茁壮成长的,是蒿草还是香草呢?若没有伯乐的眼光,马儿再好也只能沦为普通的一群。若是卞和不再现身,谁来分辨美玉和普通石头呢?唉,那刘中都,志气高远,凌驾于云彩之上。诸侯们不重视举荐人才,即使是功绩也不能获得封赏。慢慢靠近着黄色的印绶,一切的辛劳只是徒劳无功。我羞愧自己的力量微薄,无法呼唤我的君王。请不要改变你的芬芳和优秀,身处林深之处也需要自我熏陶;请不要隐藏你清越的声音,天空高远,你会自然发出鸣叫。
去完善
释义
1. "泰山":五岳之首,位于山东中部地区,是古代帝王封禅祭祀的重要场所。
2. "纷纷":指众多、杂乱无章。这里用来形容山下的人群。
3. "角":动物角斗,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争斗。
4. "麟":麒麟,象征美好、吉祥的事物。
5. "麏":獐子,一种小型鹿科动物,这里的意思是比喻普通的事物。
6. "萧":蒿草,草本植物,这里与"芸"一起表示普通的花草树木。
7. "伯乐":传说中善于相马的人,这里用来比喻能识才的官员。
8. "驽骥":劣马和好马,这里借指不同才能的人。
9. "同群":混为一谈的意思。
10. "卞和":古代和氏璧的发现者,这里用来比喻能识宝的人。
11. "珉玉":一种石头,外表像玉,实则不然,这里用来比喻被埋没的人才。
12. "分":分辨、区分。
13. "刘中都":诗人的朋友,刘中的官职。
14. "高标":高耸的标杆,这里用来形容刘中都的品格。
15. "凌云":形容事物高尚、超出世俗。
16. "诸侯":封建时代的高级地方长官。
17. "荐士":推荐人才。
18. "外府":古代掌管兵器、粮草等物资的机构。
19. "策勋":记载功勋。
20. "冉冉":缓慢的样子。
21. "黄绶":古代低级官员的服饰。
22. "徒尔云":白费力气。
23. "势力小":能力不足。
24. "叫":告诉。
25. "吾君":诗人所侍奉的君主。
26. "芳兰":兰花,这里用来比喻刘中都的高尚品质。
27. "薰":熏染、熏陶。
28. "冲鹤声":鹤鸣的声音,这里用来比喻刘中都的才华。
去完善
赏析
《赠刘中都》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石介对当时社会人才选拔的不满和期待。诗人在泰山之巅俯瞰众生,借以隐喻自己的高瞻远瞩。他认为那些忙碌奔走的人,并不都是麒麟和美鹿;同样,那些茁壮成长的生命,也并非都是草莽与绿草。这里的“麟与麏”、“萧与芸”指的是有才能的人和普通庸碌之辈。接着,诗人提到了伯乐和卞和,比喻贤明的君主和有识之士,因为他们能辨识人才,将他们区分开来。诗人呼唤刘中都,这位才华横溢的人才,应该挺立在自己的高度,如凌云一般独立于世,不要混迹于平凡之中。然而,在这个时代,诸侯们并没有举荐贤能之士,国家的决策层也没有进行公平的考核评定,所以刘中都虽然有所作为,也只能徒然辛劳,难以得到应有的赏识。诗人为此感到惋惜和愧疚,因为自己力量有限,无法唤醒那个时代的人们去发现和欣赏真正的英才。同时,他鼓励刘中都保持自身的品格,不要因为环境的压迫而改变初衷;他的声音如同高飞的鹤鸣,只要坚守信念,总会有人听闻并赞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刘中都》是北宋诗人石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96年,正值宋朝仁宗时期。此时,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顶峰,诗歌艺术也达到了高峰。石介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其诗文创作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石介作为一名学者和官员,他的诗歌往往表现出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在这首诗中,他以刘中都为对象,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石介在文学创作上的追求,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公元996年间,石介的个人生活经历也比较丰富。他曾任国子监直讲、太学博士等职,后来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至南京。这一时期的石介,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对社会的种种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这些人生经历和感悟,都成为了他创作这首诗歌的重要素材。
在宋代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石介也不例外,他在诗歌中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心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些特点,使他的诗歌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