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
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平内外,所以限也。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冠昏祭祀所自用也,縗麻丧泣所自制也,果瓜菜茹所自殖也,稻麻黍稷所自有也。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西方曰日戎,被发衣皮,有粒食者。北方曰狄,毛衣穴居,有不粒食者。其俗皆自安也,相易则乱。仰观于天则二十八舍在焉,俯察于地则九州分野在焉,中观于人则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宾客、朋友之位在焉。非二十八舍、九州分野之内,非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宾客、朋友之位皆外裔也。二十八舍之外干乎,二十八舍之内是乱天常也。九州分野之外,入乎九州分野之内,是易地理也。非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宾客、朋友之位,是悖人道也。苟天常乱于上,地理易于下,人道悖于中国,不为中国矣。闻乃有巨人名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以其俗易中国之俗,以其书易中国之书,以其教易中国之教,以其居庐易中国之居庐,以其礼乐易中国之礼乐,以其文章易中国之文章,以其衣服易中国之衣服,以其饮食易中国之饮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居于上方,地面位于下方。处于天地正中的地区称为中国,处于天地边缘的地区叫做四方蛮夷。四方蛮夷在中国之外,而中国在其内部。天地界定出了内外的界限。中国是君主和臣民自己创建的地方,礼仪和音乐是自己创作的,服饰和仪式都是自己规定的,丧服和哀悼是自己制定的,蔬果和粮食是自己种植的,稻谷和五谷杂粮都是自己所拥有的。
东方被称为夷,他们身体裸露并纹身,有些人不会用火煮食物。南方被称为蛮,他们在额头上刻画符号并用竹片支撑头发,有些人不用火煮饭。西方被称为戎,他们披头散发并穿着兽皮,有些人吃谷物。北方被称为狄,他们穿着毛皮并在洞穴中居住,有些人不吃谷物。他们的习俗都是自己适应的,如果互相交换就会导致混乱。抬头看天可以看到28宿,低头看地可以看到九州的分界,中间看人可以看到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宾客、朋友的地位。不在28宿和九州的范围内,不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宾客、朋友的地位,都在外邦。28宿之外的天体运行规律就会混乱,九州的分界之外的地域划分就会改变,不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宾客、朋友的地位,人伦关系就会混乱。
听说有一个名叫佛的巨人,从西边来到中国;还有一个眉毛花白的老者叫聃,从北边进入中国。他们用自己的风俗习惯取代中国的,用他们的道义道理替换中国的,用他们的书籍教导替代中国的教育,用他们的居所布置替换中国的居住环境,用他们的礼仪音乐替换中国的礼仪制度,用他们的文章风格替换中国的文学创作,用他们的服饰装扮替换中国的衣着习惯,用他们的饮食习惯替换中国的餐饮方式,用他们的祭祀礼仪替换中国的祭祀仪式。尽管这样,中国人仍然不愿意接受他们的理念而跟随他们。
佛家说:“天上有个天堂,地下有个地狱,跟着我就能升入天堂,不然就会掉入地狱。”道家也说:“我有长生不老的秘诀和快乐,跟着我就能长生不老,否则就会早死。”又有人说要制作农具让人们耕作,要编写诗书让学者研究,要制造工具让人们工作,要制定货币让人们经商。人们服从君主,弟弟尊敬哥哥,年幼的人顺从年长的人,按照发带、腰带、鞋子、妻子儿女的顺序生活,照顾宾客和教师,遵循丧服和哀悼的规定,设置祭祀和供奉的位置,履行孝道和尊敬师长的工作。这样,我就没有这些辛苦的事了。
于是有人害怕,有人喜欢。开始有人跟随他们,一旦跟随他们,人们就会说没有什么比君主更尊贵。与他们平等相待,不用尊重兄长,不用听从长辈,不用照顾妻子儿女,不用供养宾客和教师,不用扎紧头发,不用系好腰带,不用穿丧服哭泣表示悲哀,不用举行祭祀仪式表示孝顺。中国的士人、农民、工匠和商人,都是我坐着就能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我就是这样高贵。因此这些人高兴地离开了我,欢喜地走向我。哎,现在如果不离开这里去那里,背离中国去追求佛教和老子的学说,会有多少人呢?有人说这样的话,该怎么办呢?我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每种宗教都有自己的信仰,每种礼仪都有自己的规矩,每个人有自己的衣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住处。四方蛮夷住在四方蛮夷的地方,中国人在中国的位置,各自互不干扰,就像这样就可以了,那么中国就是中国,四方蛮夷就是四方蛮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石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市)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释氏无用”的思想,主张恢复儒家经典,反对佛、道等宗教的传入。
2. 《中国论》:石介的一篇重要论文,阐述了“中国”的含义和历史地位,以及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3. 四夷:古代对四方边疆部落的泛称,包括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4. 居天地之中:指地理位置处于天下中央的地区。
5.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宾客、朋友:指的是儒家五常伦理关系。
6. 夷:古代对东方民族的称呼。
7. 文身:用针刺破皮肤,涂上颜色,形成各种图案的纹身。
8. 蛮:古代对南方民族的称呼。
9. 雕题:在额头上刻上各种花纹。
10. 日戎:古代对西方民族的称呼。
11. 狄:古代对北方民族的称呼。
12. 毛衣:用动物毛皮制成的衣物。
13. 穴居:居住在洞穴里的生活方式。
14. 二十八舍:古代天文学名词,即二十八星宿。
15. 九州分野:古代地理学名词,指中国的九洲划分。
16. 佛:佛教的创始人,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后来被称为佛陀。
17. 庞眉:这里指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8. 聃:李聃,即老子。
19. 天堂:佛教中的极乐世界。
20. 地狱:佛教中的痛苦世界。
21. 耒耜:古代农耕工具。
22. 诗书:古代儒家经典《诗经》和《尚书》的并称。
23. 士农工商:古代社会的四个阶层,即士人、农民、工匠和商人。
24. 冠:古代男子成年时的加冠仪式。
25. 带:腰带。
26. 履:鞋子。
27. 父母:在这里指父母的养育之恩。
28. 宾师:宾客和老师。
29. 縗麻丧泣:古代丧服制度的一种。
30. 禋祀祭享:古代祭祀神明的礼仪。
31. 孝尔:尊敬父母。
32. 中国之所为士与农工与商:指中国的士人、农民、工匠和商人。
33. 各人其人:指每个人都要坚守自己的身份和职责。
去完善
赏析
《中国论》是北宋理学家石介针对当时的思想文化状况所作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首先,作者通过描述“中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强调了中国的核心地位。他明确指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天下的标准,而四夷则是处于边缘的位置。这种观点显然是基于当时的中国文化中心主义思想。
接着,作者通过对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的描绘,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自豪和坚守。他强调了中国的礼教、礼仪、服饰、饮食等方面的特点,认为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他还批判了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对佛教和道教的批评,他认为这些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最后,作者提出了他的应对策略,那就是坚持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保持中国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他认为,只要坚持各人各俗、各教其教的原则,就可以保证中国和四夷之间的界限不被打破,中国仍然是中国,四夷仍然是四夷。
总的来说,《中国论》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赞美和对外来文化的批判,试图捍卫中国文化的正统地位和优越性。然而,这种观点显然忽视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事实,也忽略了中国社会多元文化共存的现实需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介的《中国论》是北宋时期的一首著名政治诗。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40年左右,即北宋仁宗时期。在这个时期,北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有诸多问题,如官僚腐败、土地兼并等。
石介作为这个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在学术和政治上都颇有建树。他主张改革,反对腐败,呼吁国家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然而,他的这些主张并未得到当权者的重视,反而招致了同行的嫉妒和排挤。这使他感到忧国忧民,于是写下了《中国论》这首诗来表达他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在诗中,石介通过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有良好的政治制度,严明法治,选拔贤能,教育和培养人才。然而,当时的北宋王朝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使他感到忧心忡忡。
总的来说,《中国论》这首诗反映了石介作为一个有远见和有责任感的文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揭示了北宋王朝存在的问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教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