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升病君逢遵道送归
朝来何事苦颦眉,一客越吟三子归。
河渚徘徊感春草,山斋寂寞背斜晖。
知心古道谁相得,洒泪东风自觉非。
早到茅庐慰孤淡,易爻重待共参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上发生了什么让你愁眉苦脸?一名游客在唱越歌,三个朋友回来了。
在河边的小岛上感受春天的草地,在山间的斋房里背靠夕阳感到孤独。
在这条古老的路上,谁能理解你的内心呢?在东风中流泪,觉得自己做得不对。
早点回到自己的茅屋安慰自己,重新等待一起探讨深奥的道理。
去完善
释义
1. 伯升:人名,指陈伯升。
2. 病君:生病的国君。这里指陈伯升因为生病而被罢免官职。
3. 遵道:遵从道德原则。
4. 朝来:早晨的时候。
5. 何事:什么事情。
6. 苦颦眉:愁眉苦脸。
7. 一客:一个客人,这里指石介自己。
8. 越吟:越地(今浙江一带)的民歌。这里用来形容客居他乡的哀愁之情。
9. 三子归:三个朋友一起回家。
10. 河渚:河边的水中小洲。
11. 感春草:感慨春天的到来。
12. 山斋:山中斋房,即寺庙。
13. 寂寞:孤独无依。
14. 斜晖:夕阳。
15. 知心:了解自己的人。
16. 古道:古代的道路,这里指友情之道。
17. 谁相得:谁能得到。
18. 洒泪:流泪。
19. 东风:春风。
20. 自觉非:觉得自己不够好。
21. 早到:提前到达。
22. 茅庐:简陋的住房。
23. 孤淡:孤单淡泊。
24. 易爻:易经的爻辞。
25. 重待:再次等待。
26. 共参微:共同探讨深奥的道理。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朋友间深厚情谊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友人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对彼此的关心。
首联“朝来何事苦颦眉,一客越吟三子归”,以诗人为主体,描述了清晨诗人的忧愁,以及他接待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情景。诗人以“越吟”比喻朋友离家别亲的哀伤,表达了对他即将离去的担忧和惋惜。
颔联“河渚徘徊感春草,山斋寂寞背斜晖”,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告别时的氛围。诗人借河边徘徊和山中禅房寂寞的景象,形象地展现了别离之际的伤感之情。
颈联“知心古道谁相得,洒泪东风自觉非”,强调了朋友间的真挚感情,并表达了对未来重逢的热切期待。诗人用“古道”隐喻友谊的长久,同时也暗示了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
尾联“早到茅庐慰孤淡,易爻重待共参微”,意味着诗人期待着与朋友在不久的将来再次相聚,共同探讨人生哲理。诗人以“茅庐”自比,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境界。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以及对友情的赞美,展现出诗人在面对离别时所表现出的豁达与乐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诗人石介写下了这首《伯升病君逢遵道送归》。这一年,他因病辞去国子监直讲职务,回到了故乡徂徕山下的农村。这首诗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在这个特殊时期,石介人生际遇颇有些曲折。他虽然学识渊博,才情出众,但在仕途中却屡遭挫折。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却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后来,他在国子监担任直讲,却因直言敢谏而受到排挤。最终,在病痛的困扰下,他选择了辞官回乡。
北宋时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斗争日趋激烈。在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斗争尤为激烈。石介作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王安石的改革持反对态度。他的诗作中,常流露出对时政的不满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切。然而,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得到实现,这使他深感无奈和悲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