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阳城谏议

标题包含
阳城谏议
众口喑喑血噤牙,独将忠謇敌奸邪。 德宗若用延龄相,敢有阳城坏白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石介(1005年-1045年),字守道,一字公操,号徂徕先生。北宋时期著名学者、政治家。 石介出生于山东兖州奉符县(今山东泰安)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以《周易》、《春秋》等儒家经...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众人闭口不语,血液凝固在牙齿之间,只有我独自坚持忠诚和直言对抗奸邪。如果德宗皇帝能重用延龄作为辅佐大臣,我将勇敢地像阳城那样破坏白麻纸(指的是上疏谏诤)。
去完善
释义
《阳城谏议》石介 1. 阳:姓氏,这里指唐朝的阳城。 2. 城:阳城的字。 3. 谏议:官职名称,负责向皇帝提建议和意见。 4. 石介:宋朝文人,作者本人。 5. 德宗:唐朝时期的一位皇帝,全名为唐德宗李适。 6. 若用延龄相:若是指如果;延龄是指唐朝官员卢杞的字。相是宰相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唐朝的皇帝德宗使用卢杞做宰相的话。 7. 敢有阳城坏白麻:敢是表示勇气的副词;白麻是唐代臣下上奏疏或皇帝的诏书所用的一种纸质,多用于任免大臣的诏令。这句话是比喻的说法,意为有勇气像阳城一样站出来反对不正确的决定,破坏了任用卢杞为相的任命文书。
去完善
赏析
赏析: 这首诗以“阳城谏议”为题,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臣阳城忠诚、正直品质的赞美之情。首句“众口喑喑血噤牙”形象地描绘了朝中群臣面对奸邪势力时闭口不言的情景,突出了阳城的孤立无援。接下来,诗人通过“独将忠謇敌奸邪”表现出阳城勇担责任,毫不畏惧地为正义发声的精神风貌。诗的后两句则设想如果唐德宗采纳延龄的奸谋,那么阳城必将挺身而出,揭示真相,揭露阴谋。整首诗通过对阳城的描绘,彰显了忠诚、勇敢的品质以及敢于担当的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阳城谏议》是北宋著名诗人石介的一首赞颂阳城美德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值宋朝的建立和发展,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创作这首诗时,石介正处在他人生的鼎盛时期,他的才华和学识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作为一位文人墨客,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正义,这也为他创作《阳城谏议》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在这个时代,谏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谏议大夫的职责是向皇帝进谏,提出对国家治理有益的建议。阳城作为一位著名的谏议大夫,以其刚正不阿、直言不讳的品质著称,成为后世文人墨客赞颂的对象。石介通过对阳城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期望和对正直品德的崇尚。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