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进士高枢拱辰

标题包含
送进士高枢拱辰
韩门有李汉,柳氏得晦之。 其道卒无患,二子为藩离。 吾才诚驽弱,十年空孜孜。 韩阃与柳阈,岂敢辄潜窥。 二氏方肆行,斯文日已衰。 手持万丈斧,欲往断其枝。 以次及根柢,使不复蕃滋。 高生吾之壻,乃肯从吾为。 示我文一编,言辞不葳蕤。 翅羽虽尚短,已去磨尾箕。 气力虽未全,已能搏蛟螭。 吾日觉老大,韩柳难企斯。 吾子年始壮,勇若熊与罴。 李汉不足慕,晦之当并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石介(1005年-1045年),字守道,一字公操,号徂徕先生。北宋时期著名学者、政治家。 石介出生于山东兖州奉符县(今山东泰安)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以《周易》、《春秋》等儒家经...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韩家有李汉,柳家得名士。 二人品行皆优,护卫国家如藩篱。 我自认资质平庸,十载勤学未敢怠。 韩柳之门不敢妄入,敬而远之而已。 如今这两家门庭日益繁盛,文学却渐趋没落。 手握巨斧,斩断这衰颓之源,剪除根枝叶蔓。 我的女婿高生,愿意助我一臂之力。 给我看他的一篇文章,辞藻华美且不流于浮夸。 虽然文笔略显稚嫩,却已初具规模;虽气力未足,亦能降龙伏虎。 渐渐老去,自知难以望韩柳之项背。 但我的女婿正值壮年,勇猛犹如熊罴。 无需仰望李汉,要与晦之同行共进。
去完善
释义
1. 韩门:指韩国公文派,韩愈的门人。 2. 李汉:唐朝的文人李翱。 3. 柳氏:即唐朝著名文人柳宗元。 4. 晦之:唐朝著名的文人刘禹锡。 5. 韩阃(kǔn):指韩愈在吏部任侍郎时的事情。 6. 柳阈(yù):柳宗元在御史台任职的事。 7. 二氏:指韩愈、柳宗元二人。 8. 文:这里指的是文学。 9. 蕃滋:繁荣昌盛。 10. 高生:这里指高枢,作者的女婿。 11. 乃肯从吾为:意为他愿意跟随我做学问。 12. 葳蕤(wēiruí):形容植物繁茂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文章写得很好。 13. 翅羽:比喻人的才能。 14. 磨尾箕:打磨自己的尾巴,这里指写文章。 15. 蛟螭(jiāochī):古代传说中的两种动物,这里用来比喻邪恶势力。 16. 老大:年纪大。 17. 李汉不足慕:意为李汉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 18. 晦之当并驰:意为你应该和刘禹锡并肩前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士人高枢拱辰的才华和品质。诗人首先通过比喻表达了对韩愈和李翱两位文学大家的敬仰之情,认为他们的道德文章如藩篱一般保护着儒家的精神家园。然后,诗人自我反思,承认自己的才学不如这两位前辈,但又表示虽然不敢轻易模仿他们,却仍然努力探索,希望能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事业。诗人观察到当时的社会风气日渐颓靡,因此他希望像手持利斧的人一样,斩断那些败坏风气的枝叶,从源头上消除它们再度滋生蔓延的可能。 接下来,诗人把高枢拱辰比作自己的女婿,认为他愿意跟随自己一起为捍卫儒家文化而努力。诗人称赞高枢拱辰的文章言辞简练、辞藻不加雕饰,就像翅膀虽然已经长出,但仍需磨砺;他的力量虽然尚未完全显露,但已经能够与恶龙相搏。诗人在最后一段指出,高枢拱辰正当壮年,犹如勇猛的熊罴,不应仅仅崇拜李翱等人,而应该与他们并肩同行,共同谱写新的篇章。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充满了儒者忧国忧民的壮志豪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文人士子热衷于科举考试,以求在仕途上有所建树。石介作为当时著名的文人学者,他在公元1041年写下了这首诗《送进士高枢拱辰》,以表达对好友高枢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的鼓励与支持。 石介生活在仁宗朝时期,这一时期北宋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然而石介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三次应试不第,直到1038年才考中进士。因此他深知科举考试的艰辛,对于朋友高枢的科举之路寄予深切的期望和关心。 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已经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士子们为了通过科举取得功名,往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漫长的等待。石介在这一特殊时期,将个人的感悟和时代的脉络紧密相连,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出来,既抒发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也展现了他对科举制度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