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潼关
昔帝御中原,守国用三策。
上策以仁义,天下无能敌。
其次树屏翰,相维如盘石。
最下恃险固,弃德任智力。
驱马过潼关,览古泪潸滴。
开元帝道明,百蛮奉周历。
田野富农桑,边隅无寇贼。
紫宸日视朝,潼关夜常辟。
天宝君政荒,宫闱养虺蜴。
恩爱成怨疾,心腹生毒螫。
朝闻发渔阳,暮已卷河北。
鸣鼓渡潼关,矢及乘舆侧。
重门徒尔设,关吏安所职。
始知资形势,不如修道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昔日皇帝统治中原,守护国家使用三个策略。
最高明的策略是仁义,这使天下无人能够对抗。
其次是建立友谊和联盟,互相支持如同磐石般稳固。
最下等的策略依靠地理险阻,放弃德行而依赖智谋和力量。
骑马经过潼关,看到古代的历史不禁流泪。
在开元时期,皇帝圣明,四方异族都前来朝贡。
田野间农民辛勤耕作,边境没有敌人侵犯。
每日清晨在紫宸殿处理政务,潼关在夜晚也保持开放。
到了天宝年间,君王政治混乱,宫廷内却养育着毒蛇害虫。
恩爱演变成怨恨疾病,亲信成为毒害之心。
早上才听说渔阳之乱,傍晚就已经席卷河北。
战鼓响彻潼关,箭矢甚至射到皇帝的马车旁。
原来重视军事防御,还不如修养品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石介: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2. 中原:地理概念,主要指黄河流域一带。
3. 御:统治。
4. 三策:古代治理国家的三种策略。
5. 仁义: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6. 屏翰:屏障和藩篱,这里指国家边境的防御工事。
7. 盘石:即磐石,比喻稳固不可动摇的事物。
8. 弃德任智力:放弃道德修养,依赖智力和武力来治理国家。
9. 潸滴:流泪的样子。
10. 开元:唐玄宗的年号(713-741),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11. 百蛮:泛指四方各族。
12. 周历:周游各地,指唐玄宗时期的国泰民安。
13. 田野富农桑:农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足。
14. 紫宸:皇宫。
15. 日视朝:每天处理政务。
16. 夜常辟:夜晚也开门迎接各方。
17. 天宝:唐玄宗的另一个年号(742-756),是天宝年间的政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
18. 君政荒:皇帝的统治混乱。
19. 宫闱:皇帝的后宫。
20. 养虺蜴:把毒蛇和蜥蜴养在宫中,比喻朝廷任用奸佞之徒。
21. 恩情成怨疾:亲情、恩情转变为怨恨和病痛。
22. 心腹生毒螫:亲信之人产生恶毒的想法。
23. 渔阳:当时安禄山的驻地,位于今北京附近。
24. 卷河北:席卷河北地区。
25. 鸣鼓渡潼关:指叛军进攻潼关。
26. 矢及乘舆侧:箭矢直指皇帝的座驾。
27. 重门:潼关的重门,防御设施。
28. 徒尔设:白白地设置。
29. 安所职:职责何在。
30. 资形势:依靠地理形势。
31. 修道德:培养道德品质。
去完善
赏析
《过潼关》是北宋诗人石介的一首咏史怀古诗,全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揭示了帝王应该注重德行而非仅依赖地理优势的深刻道理。
首先,诗人回顾了古代皇帝治理国家的方式。“守国用三策”中,“上策以仁义”是指推行仁政、道义,使百姓安居乐业;“其次树屏翰”意味着修建城池、加强边防;“最下恃险固”则指倚仗地势险要,偏安一隅。接下来,诗人以自己骑马过潼关的经历作为线索,描绘了开元盛世时国家的繁荣昌盛以及天宝年间政治腐败、边疆动乱的场景。
通过对比历史教训,诗人认为地利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君主施行仁政和修养道德。同时,诗歌还暗含了对现实社会状况的忧虑:虽然北宋王朝一度繁荣,但倘若君王不能明辨是非,终究会导致国家衰败。因此,石介呼吁统治者要重视品德修养,关注民生福祉,实现长治久安。
总的来说,《过潼关》以深沉的历史眼光,尖锐地批判了仅凭险固之地的治国理念,倡导了儒家崇尚的仁政之道。这首诗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政治观念的发展演变以及儒家的政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介的《过潼关》创作于公元984年,此时正值五代十国末期,中原大地战乱频仍,百姓疾苦。潼关作为古代长安城的重要关隘,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给这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石介在此时来到了潼关,心中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石介在北宋初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他曾在朝廷任职,但由于不满当时权贵的腐朽和贪婪,辞官回乡,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他在关中地区游历期间,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生活困苦,这使他更加坚定了为民请命、改革弊政的决心。
在《过潼关》这首诗中,石介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潼关的地形地貌和历史变迁,以及自己在这座古城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潼关的描绘,他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表现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高尚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