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相
惜无百里地封君,摄相区区道屡伸。
少正将身膏斧刃,侏儒流血污车轮。
方令鲁国知王法,自此齐侯畏圣人。
昔放四凶诛二叔,舜周功业殆同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可惜我没有封赏百里的土地,但我仍竭尽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
即使我如小人般矮小,也要挺身而出伸张正义。
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鲁国百姓懂得王法的重要性,使齐侯敬畏圣人的智慧。
回顾历史,舜和周公两位伟人虽然战胜了恶人和叛逆者,但他们的功绩与我不分上下。
去完善
释义
1. 百里地封君:指封建时期分封给诸侯的土地,这里的“百里”指的是土地面积。这里表达了作者渴望参与国家治理的愿望。
2. 摄相:即代理宰相。表示作者虽然没有正式的官职,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了类似宰相的作用。
3. 区区道屡伸:形容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
4. 少正: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刑法。这里借指执法者。
5. 膏斧刃:意为让斧子变得锋利,比喻严于执法。
6. 侏儒:身材矮小的人,这里用来比喻无能的官员。
7. 车轮:这里代指车马,喻指朝廷。
8. 方令:将要使……知道。
9. 王法:国家的法律和制度。
10. 自此:从此开始。
11. 齐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12. 圣人:具有高尚品德和智慧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13. 昔放四凶诛二叔:指舜帝流放了四个恶人,诛杀了两个不肖的兄弟。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故事。
14. 舜周功业殆同伦:意思是舜帝和周公的功业在这里得以彰显。
去完善
赏析
《摄相》这首诗描绘了石介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场景和情感。在诗中,石介以百里封君的遗憾作为引子,表达了对于教学的热爱与执着。尽管条件有限,但他依然坚守教育岗位,为学生们传授课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诗的第二句,“摄相区区道屡伸”,传达了石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精神风貌。他以卑微的姿态,渴望着教育的真谛,努力提升自己,使自己的教育之路更加宽广。同时,这一句也暗示出他在教学道路上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但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心态。
接下来的两句,“少正将身膏斧刃,侏儒流血污车轮”,则是石介在面对困难时的自我激励。他以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激励自己要像少正一样勇往直前,像侏儒一样在困境中不断奋斗。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使得他在教学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四句,“方令鲁国知王法,自此齐侯畏圣人”,则是对石介教学成果的肯定。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学生们真正了解了知识的奥妙,使他们能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地进步。他的教诲如同圣人的启示,使学生们受益匪浅,也赢得了他人的尊敬和赞誉。
最后一句,“昔放四凶诛二叔,舜周功业殆同伦”,是石介对自己的期许。他希望自己在教学事业上能够取得像舜周那样的辉煌成就,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首诗以其深厚的内涵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石介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风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摄相》是宋朝著名文人石介创作的一首描绘市井生活的小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年)。这个时期,石介担任国子监直讲一职,负责教授儒家经典。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对当时的士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代,北宋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市民文化也随之繁荣起来。诗歌中所描述的“摄相”是指当时街头巷尾的一种表演艺术,表演者通过模仿各种人物和动物的动作、表情来娱乐观众。这种表演形式反映了民间艺术的多样性,也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情趣。
石介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他在国子监任教期间。作为一名儒家的忠实信徒,他关心民生疾苦,关注社会现实。通过这首《摄相》,石介展现了当时市井生活的热闹景象,以及民间艺人的技艺和智慧。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对平民百姓的关爱之情和对民间艺术的欣赏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