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
七百里鲁望,北瞻何岩岩。
诸山知峻极,五岳独尊严。
寰宇登来小,龟蒙视觉凡。
此为群物祖,草木莫锄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七百里鲁望,眺望北方山势巍峨。
群山皆知峻峭至极,五岳更是庄严无比。
环顾天下登上此山顿觉渺小,龟蒙视野却显得平凡无奇。
这里可是万物之始祖,草草木木皆不可割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石介:宋朝文人,擅长诗文创作。
2. 鲁望:指位于山东省的泰山,古代属于鲁国地域。
3. 瞻:眺望。
4. 岩岩:高耸、壮丽的形象。
5. 诸山:指其他山脉。
6.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7. 寰宇:整个世界。
8. 登:登上。
9. 小:渺小。
10. 龟蒙:指龟山和蒙山,位于山东境内。
11. 视觉:视野。
12. 凡:平常。
13. 群物祖:万物的祖先,比喻泰山的地位崇高。
14. 草木:泛指植物。
15. 锄芟:铲除。
去完善
赏析
《泰山》这首诗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石介对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宇宙人生的哲思。诗中的“七百里鲁望”指代了泰山的位置和距离,接下来的“北瞻何岩岩”则突显出泰山的高度和壮观景象。接着诗人以“诸山知峻极,五岳独尊严”两句强调泰山在五岳之中的独特地位,表达了其对泰山的崇敬之情。随后“寰宇登来小,龟蒙视觉凡”则从更广阔的角度审视泰山,使读者感受到泰山在寰宇之中的渺小,也表现出诗人超脱世俗的眼光。最后两句“此为群物祖,草木莫锄芟”则以泰山为万物之始,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全诗借助对泰山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泰山》这首诗是石介在公元983年所创作的。
石介生活在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由唐到宋的转型阶段,社会风气由开放转向保守,政治制度从贵族世袭制向科举选拔制转变。石介本人便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他的职业生涯经历了从地方官吏到中央大臣的上升过程。这一时期的社会氛围和石介个人的经历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意识,并使他积极投身于改革和教育事业。
《泰山》这首诗歌正是石介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作品,他以泰山为载体,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诗中,石介以泰山的形象来比喻国家的安定与富强,同时也寓意着他个人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首诗歌充分展示了石介的人生态度和家国情怀,体现了他在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人文素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