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罢县令举
一弦独不调,谓琴皆可废。
一目独不张,谓网皆可毁。
易弦张其目,网在琴声遂。
举令或非人,止当罪举吏。
遂令天下不得举,废琴毁网复何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诏罢县令举》是北宋诗人石介创作的一首诗歌,石介借古讽今,表达自己对现实政治的看法。以下是诗词中的注释:
1. 一弦独不调,谓琴皆可废:这句诗中“弦”指琴弦,“调”指调整。诗句的意思是,如果有一根琴弦无法调整好,那么有人可能就会认为整张琴都无法使用,应该废弃。这里以琴喻县令选拔制度,说明不能因为个别问题而否定整个制度。
2. 一目独不张,谓网皆可毁:这句诗中“目”指渔网上的网眼,“张”指张开。诗句的意思是,如果有一个网眼没有张开,那么有人可能就会认为整张渔网都无法使用,应该毁掉。这里同样以渔网喻县令选拔制度,说明不能因为个别问题而否定整个制度。
3. 易弦张其目,网在琴声遂:这句诗中“易弦张其目”是指更换琴弦并张开网眼,使渔网恢复正常。诗句的意思是,只要稍作调整,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这里暗示着对县令选拔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可以使整个制度更加完善。
4. 举令或非人,止当罪举吏:这句诗中“举令”是指选拔县令的法令,“非人”是指不适合担任县令的人。诗句的意思是,选拔县令的法令有时可能会选拔到不合适的人选,但这只是选拔官员的责任,不应全盘否定选拔制度。
5. 遂令天下不得举,废琴毁网复何异:这句诗中“遂令天下不得举”是指如果因为个别问题就全面停止选拔县令,那么与废弃琴、破坏渔网就没有什么区别了。这里再次强调不能因为个别问题而否定整个制度。
去完善
赏析
《诏罢县令举》是石介一首表达政治诉求的诗歌。诗中通过比喻和寓言,揭示了官员选拔制度存在的问题。诗人认为,如果选拔过程中存在不公,那么整个选拔制度就应该受到质疑。在这首诗中,石介以琴与网为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选拔制度的漏洞。同时,诗人指出,应该对选拔过程中的错误进行纠正,而不是全盘否定选拔制度。这首诗充分展示了石介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以及他对于改革政治的坚定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介的《诏罢县令举》创作于北宋时期。公元984年,石介在陕西邠州(今彬州市)担任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这是他步入仕途的第一站。这段时间内,石介身处民间,深入百姓生活,深切感受到了民间疾苦,为他日后成为一位关心民生、有强烈责任感的官员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代,北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但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比如官僚腐败、地方势力割据等。为了选拔人才,朝廷推行科举制度,但仍有许多地方县令选举存在舞弊现象。石介对这些现象深恶痛绝,决心改革。
在任职期间,石介通过考察当地民情、审查县令举荐官员等方面的工作,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于是创作了这首《诏罢县令举》。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腐朽、官僚腐败的忧虑和痛心,以及对公平、公正、公开选拔人才的期许。这首诗无疑是他关注社会问题、立志改革的呼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