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筒 其二
达者创奇制,霜圆断竹寻。
苍筤破云色,萧瑟移风音。
径寸不为短,探幽乃觉深。
中间自空洞,枝干何嵚崟。
投恐成龙去,吹还作凤吟。
棱棱人有节,窍窍物无心。
俭朴他难比,提携力易任。
绝姿古皇道,虚受圣人襟。
或贮谏官草,多收女史箴。
筒兮用可贵,吾不换南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技艺高超的匠人制作奇巧的器物,霜冻过的圆形竹子砍伐寻求。
翠绿色的竹身撕裂云朵的色相,寒冷的秋风带来变更的声音。
一寸之径的长度不算短小,探寻幽深才觉得深邃。
其中自有的空洞,枝干多么峻峭伟岸。
抛弃可能会成为一条龙离去,风吹来却化作凤凰的吟唱。
有骨气的人有气节,物品没有心事。
节俭朴素难以比拟,提着拿着力量容易承受。
空灵的姿态宛如古代的皇帝之道,虚怀若谷受到圣人的包容。
或许存储了谏官的草稿,更多地收纳了女史的箴言。
这个圆筒实在是可贵,我不换用南方的金子。
去完善
释义
1. 达者:指有才德的人,此处是作者对自己的称谓。
2. 奇制:奇特的制作,这里指竹书筒。
3. 霜圆:形容竹子表皮光滑如霜。
4. 苍筤:指青翠的竹子。
5. 风音:风吹过竹子的声音。
6. 径寸:直径一寸。
7. 探幽:探寻幽深的内涵。
8. 中间:指竹筒的内部。
9. 空洞:指竹筒的中空部分。
10. 枝干:指竹子的枝和主干。
11. 嵚崟:形容山势险峻,这里指竹子的枝干形态。
12. 龙去:比喻事物的消失。
13. 凤吟:凤凰的叫声,这里指风吹过竹子的声音。
14. 棱棱:指竹子挺拔的形象。
15. 窍窍:形容孔洞众多。
16. 俭朴:简单朴素。
17. 他难比:其他事物难以相比。
18. 绝姿:独特的外观。
19. 古皇道:古代皇帝使用的器具。
20. 虚受:虚心接受。
21. 圣人襟:圣人的胸怀。
22. 或贮:或许存放。
23. 谏官草:谏官的奏章。
24. 多收:大量收集。
25. 女史箴:女史的箴言。
26. 筒兮:指竹书筒。
27. 南金:南方出产的黄金,这里指珍贵的物品。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竹书筒的诗。诗人通过对竹书筒的描绘,表达了对其独特价值和作用的赞美。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如“霜圆断竹寻”、“苍筤破云色”等,形象地描绘了竹书筒的外观和质感。同时,诗人通过对比“径寸”与“探幽”,强调了竹书筒虽小却蕴藏深厚的内涵。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阐述了竹书筒的功能和价值。他提到竹书筒既能容纳谏官的谏言,也能收藏女史的箴言,突出了其作为知识载体的重要地位。最后,诗人以“筒兮用可贵,吾不换南金”收尾,表达了对竹书筒的高度赞誉,认为它的价值无可比拟,即使是贵重的黄金也难以换取。
这首诗不仅赞美了竹书筒的独特魅力,更传达了诗人对知识和文化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介的《竹书筒 其二》是北宋时期的一首描写竹子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80年左右,当时石介正处于他的一生中的中年时期。石介是北宋的一位著名学者和官员,他以博学多才而闻名于世。他的诗歌作品主要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题,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公元980年左右的北宋时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对自然界的美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体验。石介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
在这首诗中,石介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对竹子坚韧不屈、宁折不弯的精神品质的赞美。这种品质与他本人的人生态度相契合,体现了他对自身品格的要求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石介在那个时代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表达了他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