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日雨
鞭下不见血,顽石云不蒸。
鞭龙不至痛,六合雷不胜。
吾君与吾相,威德震八纮。
万物各修职,雨师独敢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挥鞭未见血流,坚石之上云雾难腾。
即使鞭策神龙,也不会感到痛苦;天地间的雷霆之力也无法将其征服。
我的君主和丞相威风赫赫,声震八方。
世间万物都各司其职,唯独雨师敢于违抗天命。
去完善
释义
1. 鞭下不见血:"鞭"指的是驾驭马匹的鞭子;"血"表示红色液体,此处用来比喻使用强硬手段的结果。整句意思是没有出现使用鞭子的结果。
2. 顽石云不蒸:"顽石"指坚硬的石头;"蒸"有蒸煮、蒸发之意,这里形容的是云的生成过程。整句意味着云朵未能顺利形成。
3. 鞭龙不至痛:"鞭龙"暗喻驱使龙下雨的过程;"至痛"是痛苦达到极点的意思。整句意思是驱使龙的方法不够有效。
4. 六合雷不胜:"六合"代指天地四方;"雷不胜"意味着雷声没有成功影响到所有地方。
5. 吾君与吾相:"吾君"指诗人的君主;"吾相"指诗人所尊敬的上司。
6. 威德震八纮:"威德"是指权威与恩泽;"八纮"是古代对天下的别称,泛指全国各地。整句赞美了君主与上司的威严影响到了各地。
7. 万物各修职:"修职"是指做好本职工作;"万物"涵盖了天地间的各种生物。整句寓意所有的生物都在履行自己的职责。
8. 雨师独敢宁:"雨师"是古人对于主管降雨的神明的称呼;"宁"指安宁、安静。整句表明在如此威严面前,只有雨师还敢保持沉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五月十日雨”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暴雨的强烈不满和批判。通过描绘鞭子、石头、云雾、雷声等自然景象,以及君主和宰相的威严形象,强调了万物应该各司其职,而降雨之事则应由雨师负责的道理。然而,这里却出现了反常的天气现象,即连续不断的暴雨,使得人们无法正常生产和生活,因此诗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和抨击。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统治者能力的不满。整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文关怀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五月十日雨》这首诗出自北宋诗人石介之手,创作于公元998年。石介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以儒家经典为基调,倡导儒学,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
在石介生活的时代,即北宋中期,虽然社会相对稳定,但政治腐败、民生困苦等问题仍然严重。特别是土地兼并现象,导致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石介对此深感忧虑,希望通过诗歌传达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五月十日雨》正是石介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诗中写道:“五月十州雨,四月百县水。居民夜卧屋栋上,牛马僵死沟渎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农村洪涝灾害的严重景象。石介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描述,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以及对国家治理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