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待制视学 其四
春早沂风暖,芹生泮水深。
前旌拂讲树,垂佩耀童衿。
郁郁弥文化,循循善诱心。
恭王不坏宅,金石有遗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早晨沂河的风温暖,芹菜在泮水边生长繁茂。
前方旌旗拂过讲学的树木,学子们的衣带熠熠生辉。
浓郁的文化气息弥漫,老师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尊敬的王爷并没有破损的府邸,他的教诲如同金石一般传颂不朽。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沂风:春风。沂,指沂水,源自山东临沂的河流,此处代指春天。
2. 芹生:芹菜生长。芹,即芹菜。
3. 泮水:古代学校前的水池,这里借指学校。
4. 前旌:前面仪仗中的旗子。
5. 讲树:讲解书籍的树木,此处比喻教书育人的地方。
6. 垂佩:披肩下垂的玉佩,这里表示老师与学生间的尊重关系。
7. 童衿:孩童的衣襟,这里代指学生。
8. 郁郁:茂密的样子。
9. 弥文化:更加文化,指教书育人使得环境更加文明。
10. 循循:循序渐进的样子。
11. 诱心:引导心灵,指老师的耐心教导。
12. 恭王:指周武王。
13. 不坏宅:不朽的建筑,这里指恭王府的遗迹。
14. 金石:金属与石头,这里指碑刻。
15. 遗音:流传下来的声音,这里指碑文中记载的事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早期沂风和芹生水泮的景象,以及老师的教诲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首句“春早沂风暖”用沂风的温暖暗含老师关爱学生的真挚情感。“芹生泮水深”则借用芹泮之水深来比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紧接着,“前旌拂讲树,垂佩耀童衿”描述了老师在讲堂上讲解知识时,孩子们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的情景。而在“郁郁弥文化,循循善诱心”中,诗人赞美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最后,“恭王不坏宅,金石有遗音”以恭王为例,暗示即使历史更迭,好的教育也能使金石般的品质得以传承。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教师春风化雨的育人精神,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留守待制视学 其四》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石介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年代约为公元980年至1040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石介曾任国子监直讲、太学正等职位,负责教育和培养儒士。
石介在当时被誉为“天下公器”,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受到了皇帝和朝臣的高度赞誉。然而,他在官场上屡遭排挤,多次被贬谪。这种人生际遇使他对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同时也激发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在北宋时期,儒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儒士们致力于复兴古礼,倡导仁政,以期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然而,当时的政治环境并不宽松,官僚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石介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留守待制视学 其四》这首诗表达了石介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他认为教育是培养国家栋梁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基础。诗人通过对书院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学子们勤奋好学的期许。同时,他也意识到教育的局限,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儒家的理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