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革从道谒千乘县田秘丞京
张生何人者,琅玕满怀抱。
三十命未兴,家贫亲且老。
出门无所适,独守西山操。
饥寒屡侵凌,仁义自充饱。
手里璆琳枝,不换径寸草。
足底麒麟文,不踏荒榛道。
十月客路寒,霜风鸣浩浩。
张生气愈壮,劲发上冲帽。
松筠冻不折,枝叶转青好。
雪深徒三尺,麟麒不受淖。
东方有贤者,开廐纳騕褭。
临风试一鸣,应免编牛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张先生是谁?他胸中满怀才学。
年已三十仍未能发达,家境贫寒而父母年迈。
出门无去处,独自坚守西山的情操。
尽管饥饿寒冷时常困扰,他以仁义之心自我满足。
手握着宝玉般的知识,却不肯换取微薄的财富。
足下虽有麒麟纹样的鞋,却不去走荒凉的小道。
十月的路上寒冷异常,寒风呼啸如洪涛。
张先生却越发精神饱满,志气蓬勃直冲帽子。
松树和竹子在严寒中不折,枝叶反而更加青翠。
雪深至三尺,麒麟仍然不受泥泞。
东方有位贤人,开门迎接千里马。
迎风尝试一下长鸣,应该可以免除被编制成牛马的境地。
去完善
释义
1. "张生":指张革从道,即本诗的标题中所说的“张革从道”。
2. "琅玕":原意是宝石、珠玉的意思,这里借指珍贵的才能或品质。
3. "怀抱":心里所想或所怀有的东西。
4. "三十":指三十岁。在古代,三十岁是一个重要的年龄节点,象征着成年和成熟。
5. "命未兴":命运还没有走上兴旺发达的道路。
6. "家贫亲且老":家境贫寒,而且父母年岁已高。
7. "无所适":没有目标可以去。
8. "西山操":西山的操行,这里指的是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
9. "侵凌":侵犯欺凌。
10. "仁义":仁爱正义之心。
11. "自充饱":自我满足。
12. "手里璆琳枝,不换径寸草":这句是说张革从道虽然怀才不遇,但并不愿意为了生活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13. "足底麒麟文,不踏荒榛道":这是赞美张革从道的品质高尚,不肯踏上荒榛小道。
14. "十月":古代以农历划分月份,十月一般指冬季。
15. "霜风":寒风。
16. "浩浩":形容风声大作的样子。
17. "气愈壮":士气更加旺盛。
18. "劲发上冲帽":头发因激动而竖起,顶到帽子。
19. "松筠":松树和竹子,这里都是用来比喻张革从道的坚贞品质。
20. "冻不折":即使寒冷也不会折断。
21. "青好":翠绿而美好。
22. "徒三尺":白白堆砌了三尺厚。
23. "麟麒不受淖":意为麒麟并不会被污泥玷污。
24. "东方有贤者":在东方有一位贤能的人,这里可能是指千乘县的田秘丞。
25. "开廐纳騕褭":把马厩打开迎接宝马良驹,这里可能意味着田秘丞对张革从道的欣赏和接纳。
26. "临风试一鸣":在风中尝试发出声音,这里可能是说张革从道准备向田秘丞展示自己的才能。
27. "应免编牛皂":应该不会被当作牛马来使用,这里可能是说张革从道不会被人看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张革的描绘,表达了一种高尚的品质和坚韧的精神。张革虽出身贫寒,生活艰苦,但他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因困境而改变初衷。他的形象象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人格力量,即便在严酷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尊严和信念。同时,诗人也通过张革的形象表达了对贤者的尊敬和赞美,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石介在公元1041年创作的。这一年,石介担任兖州观察推官一职,作为地方官员负责监察和管理地方事务。他在此时期关注民生,积极从事文学创作。
这个时期,正值北宋仁宗朝,政治较为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发展。石介的个人经历也颇为丰富,他自小勤奋读书,游历四方,对社会有深刻的洞察力。他曾在诗中写到:“雁过长空无一字,东篱黄菊为谁开”,表达了个人情怀和对民生的关心。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石介听说朋友张革将去拜见千乘县的一位姓田的秘丞,便写下此诗相赠。诗中以秋雁、菊花等意象表达对友情的珍重和对未来的期许。此时,石介任职兖州,对民间疾苦有较深的了解,因此在诗中也有对张革的叮嘱和期望,希望他能像自己一样,关爱民生,为民解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