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日感旧
九衢灯火閙嘈嘈,斗柄低昂列宿高。
漏箭声沉金锁彻,纱笼影避贵官豪。
乌号望帝穷霄壤,鱼烂遗民沸海涛。
三百五年风雪夕,孤臣白首卧林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
繁华的街道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北斗七星悬挂在夜空中,低低的斗柄与高高的星宿形成鲜明的对比。
滴漏的声音逐渐消失,金锁上的时间刻度清晰可见;权贵们躲在纱笼后面,回避着人们的视线。
悲叹那过去的时光已逝,遗民们心中的怒火如同沸腾的海浪;三百五十年的风雪之夜,孤独的臣子满头白发,在山林水边安身立命。
去完善
释义
1. 九衢:指四通八达的大路或繁华闹市。
2. 斗柄:即北斗七星中的第五至第七颗星,其连线形状犹如古代舀酒的斗柄,故名。
3. 列宿:众星宿,这里特指天上众多星星。
4. 漏箭:古代的计时器之一,又称漏刻。
5. 金锁:指宫门上的金锁环,用来表示宫廷的威严。
6. 纱笼:遮蔽阳光或灯光的罩子,用薄纱制成。
7. 乌号:古制弓名,比喻战争与混乱。
8. 望帝:西汉末年长安一带的农民起义领袖赵广汉,后被王莽杀害。
9. 鱼烂:比喻事情败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10. 遗民:指因改朝换代而成为前朝遗民的人。
11. 三百五年:指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时间跨度,约三百五十年。
12. 风雪夕:描述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
13. 孤臣:指孤立无援的忠臣,诗人以自喻。
14. 林臯:指山林水边的美好景致,这里代指隐居之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的感怀和回忆。诗人通过描述繁华的都市景象、星汉灿烂的夜空中北斗七星的变化、漫漫长夜中的时间流逝,以及王权贵族与百姓生活的对比,揭示出历史的沧桑巨变和人民生活的疾苦。最后,诗人以自身白发苍苍的形象现身说法,表达了一个忠诚的臣子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整首诗风格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突显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对世事的洞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月二十日感旧》是南宋文学家、政治家马廷鸾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41年(宋理宗淳祐元年)的十月二十日,是诗人晚年的作品。
在这一年里,马廷鸾已经六十七岁,辞去了右丞相的职位,退居故乡江西乐平。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历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尚书左丞等职,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政治腐败,权臣当道,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马廷鸾深感忧虑和痛心。
在这首诗中,马廷鸾回顾了往昔的岁月,感叹时光流逝,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他以“燕子归巢”为喻,表达了自己渴望回到家乡、回归田园生活的愿望。同时,他也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表示担忧,希望能唤起人们的警觉和抗争。
总的来说,这首《十月二十日感旧》反映了马廷鸾在晚年时期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实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他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使这首诗成为了南宋时期一首具有深刻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的作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