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晚杂兴十二首 其八

标题包含
秋晚杂兴十二首 其八
谁作百年客,聊随三宿僧。 诗皆传妙品,禅未悟中乘。 晓枕空鸣角,秋窗夜剔灯。 欣欣会心处,走墨剡溪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一夔,字时举,号古愚,明朝人,生卒年不详。他是明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以博学多才、品行高洁而著称。 方一夔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厚的造诣。他的学问广...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谁能长久地做客于此,姑且跟随着修行的僧人。 这些诗都是难得的美妙佳品,在禅宗智慧方面还没有领悟到中等程度的理解。 清晨的枕头在静谧中响起号角声,秋天的窗户下夜晚燃起灯光。 欣赏这令人感到愉快的时刻,尽情挥洒墨水在剡溪的藤纸之上。
去完善
释义
1. "百年客":指漫长的人生旅程,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世事的无常。 2. "三宿僧":这里指与僧人共度几夜的人,表达了诗人暂时远离世俗纷扰的意愿。 3. "妙品":指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4. "禅":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5. "中乘":佛教术语,指中等程度的悟性或境界。 6. "空鸣角":表示空旷的地方传来号角声,形象地展现了秋天的肃杀气氛。 7. "秋窗":秋天的窗户,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8. "剔灯":点燃油灯,表现了诗人夜晚的孤独与寂静。 9. "会心处":诗人理解并接受事物的心理状态。 10. "走墨":书写文字的过程。 11. "剡溪藤":剡溪一带产的一种藤树,因其质地光滑可用于制作书画纸张,这里代指书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秋晚杂兴十二首 其八》是南宋诗人方一夔的作品,他以悠闲的心态,描述了自己作为访客在寺院短暂停留的时光。诗歌开篇,便通过“谁作百年客,聊随三宿僧”两句传达了作者寄身寺院的短暂性和他的随性生活态度。 接着,作者将笔触转向诗歌与禅宗,他在中间四句中表达了对于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禅宗的领悟。“诗皆传妙品,禅未悟中乘”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和对禅宗修行的清醒认识。虽然尚未完全达到大乘境界,但他的诗歌却已具有令人称道的奇妙品质。 然后,诗人通过对“晓枕空鸣角,秋窗夜剔灯”的描绘,营造出一个静谧而略带寂寥的环境。这两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清晨和夜晚交替之际,耳边回荡着号角之声,窗外的秋色与室内的灯火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诗人以“欣欣会心处,走墨剡溪藤”结束全诗。在这两句中,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尽情挥毫书写,以表达内心的喜悦。剡溪藤是一种优质的毛笔,诗人以此强调自己创作的专注和用心。整首诗在一种超然的心境中展现出了作者对文学和禅宗的热爱,使人们陶醉于其中的意境之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秋晚杂兴十二首 其八》,是南宋诗人方一夔的佳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64年,正值南宋时期,时局动荡不安。方一夔虽然身处乱世,但他仍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关注民间疾苦的心。 在这段时间里,方一夔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曾在官场任职,后因对现实的不满而辞官归隐。在归隐期间,他深入民间,体验百姓的生活,关注民间的疾苦,这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经历都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社会责任感。 在南宋时期,由于战乱不断,民生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方一夔通过他的诗歌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用诗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和不义,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这首《秋晚杂兴十二首 其八》便是他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