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冬得蒌蒿数十根植之舍傍今春遂可采撷辄持
蒌蒿见录尔雅篇,族谱系出荆楚壖。
居人采撷不论钱,横道躏轹如车前。
物有贵贱所遇然,鸡壅豕苓以帝言。
世间何有正味焉,耆芰昌歜性所便。
冰壶先生虀瓮传,敢骄玉食轻膏膻。
天随酷谓杞菊贤,一赋金石声相宣。
玉糁羹芋称苏仙,天上酥酡能比肩。
忆昔客授湘湖偏,乍逢此蒿口流涎。
嚼寒冰玉香满咽,绀滑琉璃鸣贝编。
糅以豚膏软如绵,脆甘丰腻洁且鲜。
天花石耳羞争妍,木鸡退飞山之巅。
笑渠芽蕨成儿拳,岸视槔圃眉宇轩。
七葅五菜谁敢先,独能兄事玉版禅。
一别楚产知几年,孤根朅来植鄞川。
春苗出土含晓烟,援条小摘喜欲癫。
故人千里方言还,调芼酌之双觥船。
枯肠慰满藜苋缘,食芹而美不敢专。
遣送兵厨羞俎笾,喷饭一笑筼筜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蒌蒿见于《尔雅》篇,祖籍出自荆州的河畔。
当地居民采摘它不计价钱,如同车马践踏在道路上。
事物的价格高低源于遭遇,例如鸡饲料和猪苓都是自然的恩赐。
世间哪有正宗的美味呢?人们喜欢耆、菱等天然植物。
冰壶先生传承了酸菜的美味,不敢对美食的油腻感到傲慢。
天随先生钟爱枸杞菊花,他的诗章有金石之声。
苏东坡的玉糁羹和芋头被称为神仙佳肴,可与天上的糖果媲美。
记得当年在湖南教学时,偶然遇到蒌蒿让我垂涎欲滴。
嚼下寒冷的食物,满口都是清香,吃下光滑的果肉,有如琉璃敲击贝壳。
加上猪肉炖煮,口感柔软如棉,味道酥脆甘甜且鲜嫩。
相比天花、石耳就显得羞涩了,木鸡也被它的美味折服。
笑看那些豆芽、蕨菜只有婴儿拳头大小,站在田埂上,自信满满。
有谁能比得上蒌蒿的地位呢?它是蔬菜中的领袖。
离开湖南已经好几年,如今在宁波种植蒌蒿。
春天的嫩苗带着清晨的烟雾,轻轻摘取让人欢喜若狂。
远方的友人捎来问候,品尝这蒌蒿的味道,斟酒庆祝。
这美味的野菜让饥肠辘辘的我满足了,吃了这么美味的东西,我都不敢独占。
将蒌蒿送到厨师手中,他们笑了,表示美味可口。
去完善
释义
1. 蒌蒿:别名水蒿、白蒿、臭蒿等,生于沼泽湿地或沟塘浅水处,植株供药用,有利尿消肿等功效。
2. 尔雅篇:指《尔雅》一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词典,主要收集了当时的一些日常词语的语义,书中包含了大量汉以前词汇的解释。
3. 荆楚壖:楚,楚国;壖,同“堧”,意指河边空地或滩地,这里指荆楚地区的河边空地。
4. 鸡壅豕苓:指古人以鸡猪粪为肥料种植植物的方法。
5. 以帝言:指用尊贵地位的话来说。
6. 耆芰昌歜:耆,指六十岁以上的人;芰,指菱角;昌歜,指菖蒲,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花黄绿色,果实红色,古人常食用。
7. 冰壶先生:指唐代诗人杜甫,因其诗风独特,被称为“诗圣”。
8. 天随:指唐朝文学家陆龟蒙,曾任天随子,擅长诗文,工于书画。
9. 杞菊:指枸杞和菊花,都是中医常用的药材。
10. 金石声:形容声音洪亮、铿锵有力。
11. 玉糁羹芋:指苏东坡的一种美食——玉糁羹,是用芋头、香菜、葱、生姜等食材制作的。
12. 苏仙:即苏东坡,因其才情横溢,被誉为“苏仙”。
13. 天上酥酡:酥酡,指一种糕点的名字,酥酡为天上的食品,用来赞美食物的鲜美。
14. 湘湖: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境内,因湘江支流穿湖而过而得名。
15. 绀滑琉璃:绀滑,形容肉质鲜嫩;琉璃,此处指色泽光润的食物。
16. 木鸡退飞:木鸡,指木头雕刻的鸡,退飞,指向后飞翔,这里形容食物美味,令人陶醉。
17. 五菜:指五种蔬菜,分别是菘、蔓菁、芥菜、萝卜、葱。
18. 玉版禅:玉版,指一种佛教经书;禅,指佛教禅宗,这里指作者对玉版经的尊崇。
19. 楚产:指楚国出产的特产,这里指蒌蒿。
20. 鄞川:指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21. 藜苋:藜,指一种野菜;苋,指马齿苋,也是一种野菜。
22. 兵厨:指士兵的厨房,这里指军队的食品供应部门。
23. 筼筜:指一种竹子,质地坚韧,可用于制作竹器。
去完善
赏析
《旧冬得蒌蒿数十根植之舍傍今春遂可采撷辄持》是南宋诗人郑清之创作的一首诗词。本诗通过对蒌蒿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其品质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的感慨。全诗借蒌蒿的生长特性、药用价值以及美食制作等角度,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作者对蒌蒿这一事物的深刻理解。同时,通过对比与描绘,体现了作者在品尝蒌蒿时的愉悦心情和珍视友谊的态度。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眼中的蒌蒿之美,展现了他对生活乐观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旧冬得蒌蒿数十根植之舍傍今春遂可采撷辄持》是南宋诗人郑清之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晚期,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南宋社会相对安定,农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郑清之作为一位文人官员,对农业和百姓生活有着深厚的关心。他曾经担任过江西路提点刑狱使,负责管理地方政务,关注民生。在他任职期间,他体察民情,关注农事,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这首诗正是他在这个时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这首诗的主题是描述作者在冬季种植蒌蒿,经过春天的生长,终于得以采摘。这个过程象征着生命的成长和希望。郑清之通过对蒌蒿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这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