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吕阆州锦屏之集
飞簷依绝巘,朱槛俯清流。
剑外谁堪似,城南独占优。
浓春牵酒兴,胜践与诗谋。
日落江烟起,旌麾更少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翘角飞檐倚着险峻的山峰,红色的栏杆俯瞰着清澈的溪流。在这剑外之地,谁能与她相媲美呢?只有城南的风光独揽优美之景。春意盎然之际,带来了饮酒的兴趣,美妙的地点引发了诗兴。当夕阳渐渐落下,江边的烟雾袅袅升起时,战士们的旌旗在风中飘扬,更显得时间短暂,让人无法驻足停留。
去完善
释义
飞簷:指建筑的翘檐,形如飞鸟展翅,是古代中国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依:依靠,依傍。
绝巘:极高的山峰。
朱槛:红色的栏杆。
剑外:今四川一带,因位于三国时蜀汉都城成都的剑阁以外而得名。
堪:可以,能。
似:相像,相似。
城南:泛指城市南部地区。
独占优:意指在众多的美景中独具优势。
浓春:春意盎然的季节。
牵:引起,唤起。
酒兴:饮酒的兴致。
胜践:游赏名胜古迹的经历。
诗谋:以诗歌抒发情感的过程。
日:太阳。
落:降落,落下。
江烟:江边烟雾弥漫的景象。
起:升起,出现。
旌麾:旗帜,比喻军队或官员的所在地。
少:稍微。
留:停留,留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王灼在吕阆州的宴会上所作的次韵诗,描绘了宴会的环境和氛围。诗人通过对飞簷、绝巘、朱槛、清流等景物的描述,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宴会的热情和对吕阆州的赞美之情。此外,诗人还提到酒兴和诗谋,体现了他们在宴会上欢畅地饮酒赋诗的愉悦心情。最后,诗人以江烟起和旌麾少留的场景收尾,为这首诗增添了一丝离别的伤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吕阆州锦屏之集》是宋代诗人王灼于1161年所作。这时期,王灼作为南宋文人,生活在战乱不断的时代。这一年金军攻破金陵(今南京),宋高宗赵构南渡至临安(今杭州)。而王灼虽然身为士人,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尽管才学出众,但始终未能受到朝廷重用,一直以布衣身份终老。
吕阆州则是王灼的朋友,两人在文学、书法等领域颇有共鸣,经常相聚共同探讨诗文。这次锦屏之集,他们聚集在风景秀丽的锦屏山,对诗论文艺进行交流切磋。当时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作为文人的他们,虽无力改变现实,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首《次韵吕阆州锦屏之集》就表达了这种情感。王灼在这首诗中,借景抒怀,表达了与友人相聚时的喜悦和对故乡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