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杂兴 其四
兰杜初芳湘水春,鹧鸪啼处草如茵。
双鱼不寄衡皋信,空有灯花入梦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兰花和杜鹃花在湘江边春天的景色中绽放,鹧鸪鸟啼鸣的地方,草地犹如绿茵一般。然而,鱼形的书信却无法从衡州传递过来,只剩下那花灯在梦中频繁出现。
去完善
释义
1. “兰杜初芳湘水春”:“兰杜”指兰花和杜若两种花卉,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景色;“湘水春”指的是湘江流域的春天景象。
2. “鹧鸪啼处草如茵”:“鹧鸪”是一种生活在南方的鸟类,这里的意思是听到鹧鸪鸟的叫声,看到了草地上绿草如茵的美景。
3. “双鱼不寄衡皋信”:“双鱼”指的是古人通过鱼腹传递书信的一种方式,又称“鱼书”;“衡皋”是指衡阳一带的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并没有收到从远方来的消息或信件。
4. “空有灯花入梦频”:“灯花”是灯火结成的花形,常见于诗词中象征孤寂和思念之情;“入梦频”表示频繁地梦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暮春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心灵感受,表达了诗人思念亲友的心情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性的意象,如兰花、杜鹃鸟、草地、鱼雁传书等,使得整首诗情感深沉而意境悠远。
首句“兰杜初芳湘水春”,通过描写春天里兰花和杜蘅刚刚盛开的景象,展现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意。在这里,“兰杜”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而“湘水春”则代表了春天的美好时光。诗人以此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春天的喜爱。
第二句“鹧鸪啼处草如茵”,通过对鹧鸪鸟啼鸣处的草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里的“鹧鸪”是南方常见的鸟类,叫声凄凉,常常用来象征离别之情。而“草如茵”则表现了诗人对绿色生机的向往和珍视。
第三句“双鱼不寄衡皋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这里的“双鱼”是指古代用鲤鱼传递书信的方式,而“衡皋”则是指遥远的彼岸。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亲朋好友的挂念,以及对鱼雁传书的期盼。
最后一句“空有灯花入梦频”,通过对梦中出现灯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里的“灯花”象征着光明和希望,而“入梦频”则表达了诗人对梦境的眷恋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暮春杂兴 其四》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葛起耕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此时正是南宋朝廷在宋金对峙、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内外交困的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葛起耕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原本是一位士人,因科举失利而未能进入仕途。在这个特殊时期,他选择放弃科举,转而投身诗歌创作。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貌,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时代的感慨。
此外,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对葛起耕产生了影响。南宋时期,理学开始兴起,强调道德伦理和个人修养。受此影响,葛起耕在诗歌中表达了对道德、伦理的关注,以及对个人修养的重视。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