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庄惠皇太后词 其二
晓引禁城西,凝笳怨不归。
月消三让魄,劫尽六铢衣。
巩树寒无色,嵩云惨欲霏。
濯龙门外路,车马更依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拂晓时分,引导至禁城西侧,凝望着胡笳声幽怨地不愿归去。
月亮逐渐消退,露出了三让星的光芒,劫数已过,六铢衣也已消失殆尽。
银杏树在寒冷中失去了颜色,嵩山上的云彩也似乎更加凄惨。
洗龙门外的小路上,车辆马匹来来往往,显得更为依恋不舍。
去完善
释义
1. 禁城:即皇宫。
2. 凝笳:指悲凉的号角声。
3. 三让魄:这里是指庄惠皇太后的魂魄已消散。
4. 六铢衣:一种道教传说中人死后穿的轻纱衣裳。
5. 巩树:一种树木名称。
6. 嵩云:指河南境内的中岳嵩山一带的云雾。
7. 濯龙门:古代皇宫的一座门名。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庄惠皇太后的哀悼诗。诗人通过描绘一系列意象,如“凝笳”、“月消三让魄”、“劫尽六铢衣”等,表达了对皇太后离世的不舍和哀伤之情。同时,“巩树寒无色”、“嵩云惨欲霏”等诗句则暗示了自然环境的凄凉,进一步渲染了哀悼的气氛。在诗的结尾,诗人以“濯龙门外路,车马更依依”收尾,表达了人们对皇太后的尊敬和爱戴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哀悼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庄惠皇太后词 其二》是宋代诗人胡宿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年份为公元1059年。
在这个时期,胡宿作为翰林学士和参知政事,一直在朝廷担任要职。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关注民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胡宿因为与权臣矛盾激化而被贬谪。这种人生的起起落落让他深感无奈,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北宋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一方面,经济发展迅速,科技进步显著;另一方面,封建制度逐渐僵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胡宿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对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