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甲
儒服便章甫,戎装乍铁衣。
几曾生共乐,犹有死同归。
著屦惟何甚,乘车未遽非。
愧酬军旅问,先见少知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被甲》注释:
1. 儒服:古代儒士的服装,即汉服。
2. 章甫:古代中国的一种礼帽,也指代儒士。
3. 戎装:军事装备,这里指代武人。
4. 铁衣:铁制的战衣或盔甲。
5. 生共乐:指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
6. 死同归:指死亡时一同回归故里。
7. 著屦:穿上鞋子,这里是指出征的意思。
8. 未遽非:不完全是错误的做法。
9. 愧酬:惭愧地回应。
10. 军旅问:指有关战争的问题。
11. 先见:预见未来的眼光。
12. 少知几:对事物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军人形象的诗歌。诗人以“儒服”和“戎装”的对比开篇,形象地描述了军人的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文人士大夫,又是英勇战士。这种身份的反差强调了军人的牺牲精神和勇敢担当。接着,诗人提到生死之间的共同命运,表现了军人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
诗人通过“著屦”和“乘车”的细节,展现出军人在战场上的艰辛生活和敬业精神。同时,诗人还提到自己对军事问题的认识,表明自己虽然在这方面有所不足,但仍有自知之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被甲》是南宋诗人薛季宣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投身沙场、为国家和民族安危而战的豪情壮志。薛季宣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山河破碎、国家危亡的时代。
薛季宣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的青年时期正赶上金兵入侵,家国沦丧,百姓流离失所。这种苦难的现实让薛季宣深感痛心,也激发了他投身抗金的斗志。他曾参加抗金义军,亲自上战场奋勇杀敌,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气节。
在南宋初期,朝廷腐败,政治黑暗,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抗金事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挽救国家的命运。薛季宣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以笔为刀,用诗歌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励人们投身保家卫国的斗争。
《被甲》一诗正是薛季宣在这个时代的写照。他将自己比喻为一名披甲上阵的勇士,表达了誓死捍卫国家、民族尊严的决心。这首诗歌雄浑豪放,充满悲壮之情,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操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