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十二首 其五
清机历掌,同道方知,格外称提。
徒劳䧟啄,句中有句。
埋没已灵,句中无句。
藏身北斗,拈灯笼向佛殿里。
即且置将三门来,灯笼上又作么生。
自是觑不见,刚道有遮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清新宜人的环境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度过时光,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美好。无谓的辛勤努力,有时候就像是只看到了句子中的某个部分,忽视了整体。有些才华被埋没,就像是句子中没有出现完整的意义。隐藏行踪于北斗之下,拿着灯笼走向佛殿。暂且把三种方法都放在一边,在灯笼上又会发现什么呢?原本以为自己看不见,却刚刚说了有遮盖保护。
去完善
释义
1. "清机历掌":指清楚的诗句经过反复推敲和完善。
2. "同道方知":只有具有相同诗歌修养的人才能理解这些诗句的妙处。
3. "格外称提":强调突出那些出类拔萃的诗句。
4. "徒劳䧟啄":形容诗人努力创作,但可能无法被世人理解。
5. "句中有句":指诗中的句子富有深意,含有更多的意味。
6. "埋没已灵":隐含了诗人虽有才华,却未得到赏识的遗憾。
7. "藏身北斗":比喻诗人的才华犹如北斗星般璀璨夺目。
8. "拈灯笼向佛殿里":用拈灯笼的动作来形容向寺庙传播智慧与光明的行为。
9. "三门":佛教术语,指智慧之门、禅定之门、解脱之门。
10. "灯笼上又作么生":表达诗人想要为人们指引方向,使他们能够找到通向解脱的道路。
11. "自是觑不见":指出人的局限,有时难以看清事物的真相。
12. "刚道有遮护":表示真理虽难以触及,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能得到保护和传承。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对禅宗佛法的独特理解和领悟。诗人在描述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这种智慧只有真正理解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这种智慧被描绘为“清机历掌”,意味着它是纯洁而深奥的。接下来的诗句则强调了与志同道合之人分享和探讨这一智慧的喜悦。
随后,诗人提出了一个充满禅意的悖论:虽然语言和文字无法完全捕捉到这种智慧,但它们又是通往理解的必要途径。这种矛盾性体现在“句中有句,句中无句”之中。这是对禅宗哲学的一个巧妙表达,它强调言词只能揭示真实的一小部分,而真正的真理则需要通过个人体悟去领会。
接下来,诗人以北斗七星作为比喻,表明这种智慧具有隐藏性和神秘性。在诗人眼中,寻找这种智慧的过程就像在夜晚提着灯笼去寻找佛陀。然后,诗人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已经进入寺庙,那么该如何看待灯笼呢?这里,诗人暗示了,当我们找到真理之后,我们就不应该过分依赖这些引导我们走向真理的工具或方法,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得到了照亮。
最后,诗人以一种讽刺的方式表达了他的观点:那些自认为找到了真理并试图保护它的人,其实并未真正领悟到真理。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禅宗哲学的深度理解,还展现了其出色的文学技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十二首 其五》是唐代著名诗僧释本才所作的诗歌之一。这首诗作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年)。这个时期正是唐朝国力鼎盛时期,但在社会矛盾、政治腐败等方面也日益凸显。
释本才是唐朝的一位高僧,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主要体现在佛教教义的传播和诗歌创作上。在他的一生中,他曾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和社会名流,这些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佛教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诗人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将人生哲理和宗教信仰融入到诗歌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偈十二首 其五》中,诗人以禅理入诗,表达了人生无常、因缘际会等深刻的哲理。这种思想既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领悟,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对社会的一种反思和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