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十二首 其十二

标题包含
偈十二首 其十二
画饼不足以充饥,大羹必资于敏手。净瓶趯倒,目前赢得大沩山。铁钵擎来,八万毛孔皆香发。口吞三世即且置,铁牛不食连鞭草。机梭不犯风云势,石笋从教劫外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幅画饼无法解决饥饿问题,美味佳肴离不开厨师的技巧。水瓶被打翻,眼前的景物就像大沩山一样壮观。铁钵拿在手中,全身都散发出香气。暂且不说吃尽三世的铁牛不吃连鞭草,那织布的梭子也不会触犯风云。石笋从劫数中拔出,一切顺其自然。
去完善
释义
1. "画饼":源自成语“画饼充饥”,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2. "大羹":古代指质朴无华的食物。 3. "敏手":技艺高超的人。 4. "净瓶":佛教中装水的容器。 5. "趯倒":指摔倒、跌倒。 6. "目前":眼前、现在。 7. "赢得":获得、得到。 8. "大沩山":位于湖南省的一座著名山脉,此处可能指代某处胜景。 9. "铁钵":僧人用的铁制食具。 10. "擎来":拿着、举着。 11. "八万毛孔":全身所有的毛孔。 12. "香发":香气散发。 13. "口吞三世":指佛陀说法,称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 14. "铁牛":佛教中用来比喻坚定不移的信念。 15. "连鞭草":一种草本植物,此处可能指代某种象征。 16. "机梭":指织布的梭子。 17. "风云势":指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 18. "石笋":岩石经自然风化形成的一种形状像笋的景观。 19. "从教":任凭、听任。 20. "劫外":指超出劫难之外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偈十二首 其十二》是宋僧释本才的一首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阐述了他对于禅修和禅宗观念的理解。 首先,诗人以“画饼不足以充饥”开篇,形象地表达了世间虚妄的道理。所谓画饼充饥,指的是仅仅依靠空洞的理论或者虚幻的表象无法满足人们的真实需求。接着,诗人用“大羹必资于敏手”表明了真正的大道并非空谈,而是需要悟性极高的人去领悟和实践。这就像制作美食一样,虽然食材普通,但只有心灵手巧的人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在接下来的一联中,诗人使用了“净瓶趯倒”和“铁钵擎来”两个生动的场景。其中,净瓶是佛教中用以装水的器皿,趯倒则意味着打破常规的束缚。而铁钵则是唐代济公和尚手中的法器,代表着坚定的信仰和修行。诗人以此表达了自己不拘泥于形式,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紧接着,诗人又以“口吞三世即且置,铁牛不食连鞭草”揭示了禅宗所倡导的超脱尘世纷扰,不受生死轮回束缚的理念。这里的“口吞三世”是指将过去、现在、未来融为一体,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而“铁牛不食连鞭草”则寓意着内心的坚定,不受外界诱惑的影响。 最后,诗人以“机梭不犯风云势,石笋从教劫外抽”作为结尾,强调了在面对世事变幻时,应保持心灵的宁静与清醒。这里的“机梭”指代的是内心世界,“风云势”则代表了外界的纷扰和诱惑。诗人认为,只有守住内心的平静,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立足不败之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十二首 其十二》是唐代著名诗僧释本才所作的诗歌之一。这首诗作于唐朝时期,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释本才,生卒年不详,他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以其独特的禅意诗歌而闻名于世。 在唐朝时期,佛教成为中国的国教,受到了皇室和百姓的普遍尊崇。释本才作为一名僧人,他在这个时期深入研习佛法,并与众多文人墨客交往甚密。他的作品以禅宗为主题,强调顿悟和自我解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朝时期的繁荣与安宁,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其对生命、时间和宇宙的深刻感悟。在这个时期,释本才不仅是一位诗僧,还是一位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和禅宗智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