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仙都观阴王二君修道处
十载别仙峰,峰前千古踪。阴王修道处,云雪满高松。
洞口风雷异,池心星汉重。明朝下山去,片月落残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十年未见仙峰,山峰之前千年的踪迹犹在。这里是阴王修行的地方,云雾和白雪铺满了高高的松树。洞口的风声雷声显得异常宏大,池塘的水中映出了星空璀璨。明天就要离开这座山了,只留下一片明月和回荡的钟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仙都观:古代道教圣地,位于浙江缙云山。
2. 阴王:指阴长生,汉代著名道士,曾在此地修炼成仙。
3. 十载:十年。
4. 别:离开。
5. 仙峰:仙都观所在地山峰。
6. 千古踪:指阴长生的修炼痕迹。
7. 云雪:云雾和积雪。
8. 高松:高大的松树。
9. 洞口:仙都观的洞口。
10. 风雷异:风吹雷鸣的景象。
11. 池心:水池中央。
12. 星汉:星空。
13. 重:繁多。
14. 明朝:明天。
15. 下山去:离开仙都观。
16. 片月:一弯月亮。
17. 残钟:破旧的古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仙都观拜访阴王二君修道的故地时所见的景象。诗人首先回顾了与仙峰的十年离别,然后聚焦于阴王二君的修行之处,此处松树参天,云雾缭绕,充满神秘感。接着,诗人描述了洞口的风雷之声和池塘中倒映的星河景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最后,诗人表达了明天将要离开的心情,并借片月和残钟的意象,暗示自己对此地的留恋和对修行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仙都观阴王二君修道处》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薛莹的作品。创作时间为公元9世纪,这一时期正是唐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士大夫寻求精神寄托,转向道教和佛教。
薛莹此时正在追求人生的真谛,他在游历各地名山大川时,来到了仙都观,在这里他遇到了阴王二君修道的遗迹,感叹岁月流转,人生短暂。他与阴王二君的境遇相似,都生活在乱世之中,试图通过修道来超脱世俗的烦恼。
在这个时代,唐朝的繁荣已不复存在,社会矛盾激化,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薛莹对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刻,他用诗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悟,以及对阴王二君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