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僧
处世曾无著,生前事尽非。一瓶兼一衲,南北去如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处世:指生活在人世间。
2. 无著:没有执着,这里是指超脱世俗,不受名利束缚的生活态度。
3. 一瓶:代指僧人简单的行李。
4. 一衲:指僧人的袈裟,衲是缝制僧袍的麻布,这里借指袈裟。
5. 南北去如归:意指僧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这里的“南北”泛指全国各地。
去完善
赏析
《羡僧》是唐代诗人薛莹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僧人生活的向往和羡慕。诗人通过描绘僧人的简朴生活,表达了对自己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首联“处世曾无著,生前事尽非”,诗人表达了在尘世中无所依托的心境,以及对自己生前所经历的事情的否定。这里的“著”是指有所寄托、有所依靠,而诗人表示自己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宿。同时,他对世俗生活的种种纷扰和烦恼感到厌倦,认为这些都不是他真正追求的东西。
颔联“一瓶兼一衲,南北去如归”,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僧人的生活状态。“一瓶”指的是僧人随身携带的水瓶,用以比喻僧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一衲”则是僧人的袈裟,象征着僧人对佛教信仰的坚守。这两句诗表现了僧人在旅途中无论南北,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如同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园。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诗人借这首诗表达了对简单、宁静的僧人生活的羡慕,同时也传达出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羡僧》是唐代诗人薛莹的一首五言律诗,具体创作时间无法考证。从诗中的内容和风格来看,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诗人晚年时期。
在这个阶段,薛莹的人生际遇较为坎坷。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因种种原因被贬谪,晚年生活清贫。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将对僧侣生活的向往寄托在诗歌中,表达出对平静、超脱生活的渴望。
在唐朝时期,佛教文化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对僧侣生活充满好奇和向往。与此同时,唐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诗歌创作领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诗人。薛莹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