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旧山隐侣

标题包含
寄旧山隐侣
旧山诸隐沦,身在苦无身。莫锁白云路,白云多误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莹,字道蕴,汉族,福建福安人。她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女诗人,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在明代。 薛莹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明伶俐,擅长诗词歌赋。她的诗才得到了父亲的认可,父亲鼓励她广泛阅读诗书,磨砺诗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那些隐藏在山中的隐士们,身处艰难困苦之中却无法挣脱束缚。不要把自己封闭在通往白云的道路上,因为白云往往会让人们迷失方向。
去完善
释义
1. 旧山:指诗人隐居的地方,即他的故乡。 2. 隐沦:指隐居的人,这里指诗人的朋友们。 3. 身:身体,这里是借指性命。 4. 苦无身:苦于没有保全自己的办法。 5. 莫锁白云路:不要关闭通往隐居生活的大门。 6. 白云:象征隐士的高洁品性。 7. 多误人:容易让人误入歧途。
去完善
赏析
《寄旧山隐侣》这首诗歌的主题是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争的厌倦。诗中的“旧山”指的是诗人所怀念的故乡山林,而“隐侣”则是指那些在山林中过着隐居生活的人。诗人在诗中通过对这些隐侣的描述,表达了对自己所处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首句“旧山诸隐沦”,诗人用“诸隐沦”来形容隐居在山中的隐士们,表达出他们对世俗生活的远离和超脱。而“身在苦无身”则是说虽然这些隐士们生活在山林之中,但是他们仍然无法摆脱世俗的烦恼和困扰,这说明即使是在山林之中,也仍然难以完全摆脱尘世的纷扰。 接下来的两句“莫锁白云路,白云多误人”,则是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反思。他认为隐居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为即使走在白云缭绕的山路上,也无法保证不被世俗的烦恼困扰。这里的“白云多误人”,是指那些误以为隐居就能获得安宁的人,实际上却往往因为误入歧途而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旧山隐侣》是唐朝诗人薛莹的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唐时期(760-820年)。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已经逐渐衰弱,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对现实感到失望,纷纷选择隐居山林,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薛莹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早年曾在官场任职,但由于对现实的失望,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 在薛莹归隐的时期,唐朝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士人阶层开始崛起,他们倡导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然而,由于社会的腐败和政治的黑暗,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对现实感到失望,认为只有隐居山林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观念在当时非常流行,许多文人墨客都以隐逸为高尚,以出世为超脱。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薛莹创作了《寄旧山隐侣》这首诗。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过去的反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能够在山林中找到真正的宁静和快乐,摆脱世俗的纷扰和烦恼。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