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陈邵武
前辈闻如此,今人见未多。
难将通介论,不在语言科。
胄监开华近,樵川借抚摩。
乡评最期望,一梦只南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文的翻译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请您提供一下原文的背景信息以便我更好地为您提供帮助。
去完善
释义
前辈闻如此:指前代文人听到这样的才华。
今人见未多:现代的人很少见到这样的才华。
难将通介论:难以用世俗的观念评价他。
不在语言科:他的才华并非言语可以描述。
胄监开华近:形容他的学识像朝廷选拔贤能那样辉煌。
樵川借抚摩:借用抚摩山水的情怀来评价他的人格风范。
乡评最期望:家乡的人都对他的才能寄予厚望。
一梦只南柯:形容人生如梦,但邵武却永不磨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的学者陈邵武的悼念和敬仰之情。首联“前辈闻如此,今人见未多”表示这位学者如同古籍中的圣贤,学问深厚,让人敬佩。颔联“难将通介论,不在语言科”暗示陈邵武的学识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科,而是融会贯通各种知识,自成一家。颈联“胄监开华近,樵川借抚摩”则以比喻手法描述其学术成就之高,如同照亮黑暗的灯火。尾联“乡评最期望,一梦只南柯”则表示尽管陈邵武已逝,但他的才华和学问仍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陈邵武》是南宋著名诗人严粲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是公元1240年左右。在这一年代,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北方金国虎视眈眈,内部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抗金事业,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严粲在这一时期也积极参与抗金斗争,关注国家兴亡和百姓疾苦。他与其他有志之士共同提倡民族气节,反对妥协投降。而《挽陈邵武》这首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以表达对友人陈邵武的哀悼之情,同时也借此寄托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