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入剡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
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
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
多惭越中好,流恨阅时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鸣叫的船桨下欣赏东阳江的美景,然后返回到剡乡的船上。
沿着蜿蜒的青山而行,绿水似乎永无尽头。
虽然已是秋天,但这里的地气依然湿润,夜晚的风逐渐带来凉意。
山间的梅花仍在接受雨的洗礼,溪边的橘子尚未感知到秋天的到来。
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许多优秀的谢客文作品,而林公的故事也不能被遗忘。
真应该对这里的美景感到惭愧,因为时间会带走一切美好。

去完善
释义
1. 舟行入剡:这首诗的题目,表达了诗人在剡地(今浙江嵊州一带)乘坐船行的场景。
2. 崔颢:唐朝诗人,擅长描绘自然风光。
3. 鸣棹:指划动船桨,发出声响。
4. 下东阳:指从东阳(今浙江金华一带)出发。
5. 回舟:掉转船头。
6. 剡乡:指剡地。
7. 青山:青山翠绿的景色。
8. 绿水:清澈的河流。
9. 地气:地面上的湿气。
10. 江风:江面上的微风。
11. 山梅:生长在山区的梅树。
12. 溪橘:溪水边的橘子树。
13. 霜:寒霜。
14. 谢客:指晋朝诗人谢灵运。
15. 文逾盛:文学造诣极高。
16. 林公:指东晋诗人林罕,与谢灵运并称“二林”。
17. 越中:古越国所在地,包括今浙江一带。
18. 流恨:因离别而感伤。
19. 阅时芳:经历时光的流逝,欣赏美好的事物。

去完善
赏析
《舟行入剡》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诗歌。诗人崔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美景,以及秋天柔和宜人的气候。首联“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描绘了诗人乘坐小船在水上畅游的画面,展现了一幅宁静的水乡景象。颔联“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则进一步展现了江南山水的美丽,令人陶醉其中。接下来的“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描绘了秋天的气候特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温润宜人的江南水乡。颈联中的“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则以生动的形象展示了山间野梅和溪边柑橘的美丽。尾联“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表达了对古代文人墨客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整首诗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风光和气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舟行入剡》是唐朝诗人崔颢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14年,即唐玄宗开元二年。在这时期,唐朝的国力逐渐强盛,文化繁荣,士人阶层对于诗歌的热爱达到了高潮。
此时,崔颢作为一位年轻的才子,刚刚进入长安的文人圈子,对于江南水乡的美景有着特别的向往。他的这首《舟行入剡》,便是他在游览江南时,被那里的美丽风光所感染而创作的。诗中的“剡溪”位于浙江嵊州市境内,是一条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山水秀美、风光宜人著称。
在这个时代,唐朝的政治体制相对完善,社会和谐,人们安居乐业。这使得文人墨客们有机会游历四方,欣赏各地的风景,并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崔颢的这首诗,正是那个时代文人生活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他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能关注自然之美,抒发自己的感慨和豪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