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林自知自幕中归常宁

标题包含
送林自知自幕中归常宁
始吾与林子,周旋大江东。 子方清且贫,箪瓢屡云空。 劲气凛不折,耿耿如长虹。 明年擢高科,对策大明宫。 一尉迟五年,出入无奴僮。 再见湘水滨,凛凛复昔同。 招徕元戎幕,泛绿依芙蓉。 小生敢相吏,故人傥相从。 云胡岁未竟,决去如霜鸿。 挽之不可留,聊复少从容。 老我慵且钝,栽培欠深功。 子进未可量,德业方崇崇。 永怀昔君子,和气填心胸。 濂溪霁月朗,伊水春风融。 至今想其人,犹为起敬恭。 天资贵强矫,学力无终穷。 我如石之顽,迟子相磨礲。 子质虽玉莹,可废它山攻。 雁峰毋久留,来思灵麓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真德秀(1178年-1235年),字景元,号西山,福建浦城人。南宋名臣、理学家,被誉为“闽学四贤”之一。 真德秀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中进士,历任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当初我与林先生,共游长江畔。 先生家境贫寒,常常食不果腹。 然而气节凛然不屈,犹如长虹般璀璨。 来年定然科考高中,在皇宫中大显才华。 担任县尉已五年,家中从无奴仆。 再次相聚于湘江边,仍是往日的傲骨铮铮。 邀请您进入将军幕府,陪伴左右如绿荷倚靠芙蓉。 小子自认才疏学浅,期盼故人能与我一同奋斗。 怎奈何时光匆匆,离别之际如霜后鸿雁。 无法挽留您的离去,姑且稍作停留。 我已年迈而慵懒迟钝,未能好好培养引导。 但相信先生前途无量,品德事业必将蒸蒸日上。 怀念曾经的友人,和煦之气充满心胸。 濂溪明月高悬,伊水春风荡漾。 如今想起那些人,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天赋固然重要,而学习是无止境的。 我如同顽石一般,期待能与您相互磨砺。 虽然您的品质如玉般完美,但还需要他人的斧凿。 不要久留于雁峰,归来时再游灵麓山峰。
去完善
释义
始吾与林子,周旋大江东:“大江东”指长江下游。这句诗是说我和林子在长江下游地区交游。 子方清且贫,箪瓢屡云空:“清且贫”是指生活清苦;“箪瓢”是古代贫民的食具;“屡云空”是说经常短缺。这句诗描绘了林子的艰苦生活。 劲气凛不折,耿耿如长虹:“劲气”指刚强的气质;“凛不折”形容坚定不屈;“耿耿”表示光明的样子;“长虹”指绚丽的彩虹。这句诗赞美林子的坚定品质和光明形象。 明年擢高科,对策大明宫:“擢高科”指考取功名;“对策”指回答皇帝的问题;“大明宫”是唐朝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这句诗表达了林子明年的远大前程。 一尉迟五年,出入无奴僮:“尉迟”是一种官职;“五年”指任期;“出入无奴僮”是说出行没有随从。这句诗描述了林子任期内简朴的生活状况。 再见湘水滨,凛凛复昔同:“湘水滨”指湘江畔;“凛凛”形容威严的样子;“复昔同”表示与过去相同。这句诗强调了林子第二次见面时的威严形象。 招徕元戎幕,泛绿依芙蓉:“招徕”是招募的意思;“元戎幕”指军事长官的幕僚;“泛绿”指春天;“依芙蓉”指依靠荷花。这句诗描写了林子在军事长官手下任职的情况。 小生敢相吏,故人傥相从:“小生”是诗人的自称;“敢相吏”表示愿意担任下属;“故人傥相从”是说老朋友如果愿意跟随我。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林子的诚意邀请。 云胡岁未竟,决去如霜鸿:“云胡”是古汉语中的疑问词;“岁未竟”指还未过完这一年;“决去如霜鸿”比喻离开得果断迅速。这句诗疑惑为什么林子这么快就决定离开。 挽之不可留,聊复少从容:“挽之不可留”表示无法挽留林子;“聊复少从容”是说至少还能从容应对。这句诗表达诗人对林子离去的无奈。 老我慵且钝,栽培欠深功:“老我”是诗人的自称;“慵且钝”形容懒散迟钝;“栽培欠深功”表示培养人才的工作做得不够深入。这句诗反思自己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子进未可量,德业方崇崇:“子进”指林子的进步;“未可量”表示难以估量;“德业方崇崇”表示道德事业的繁荣。这句诗赞美林子的无限潜力。 永怀昔君子,和气填心胸:“永怀”是永远怀念的意思;“昔君子”指过去的贤人;“和气填心胸”表示内心充满和善之气。这句诗表达对过去贤人的怀念之情。 濂溪霁月朗,伊水春风融:“濂溪”是周敦颐的号,他曾在湖南道县居住过;“霁月”指雨后明亮的月亮;“伊水春风融”指洛阳附近伊水河畔的春天景象。这句诗用美景比喻贤人的品质。 至今想其人,犹为起敬恭:“至今想其人”表示到现在还想念那些贤人;“犹为起敬恭”表示仍然对他们充满敬意和恭敬。这句诗强调对贤人的尊敬之情。 天资贵强矫,学力无终穷:“天资”指天赋;“贵强矫”表示重视刚强的品格;“学力无终穷”表示学习是无止境的。这句诗强调个人品质和学习的重要性。 我如石之顽,迟子相磨礲:“石之顽”指石头坚硬;“迟子相磨礲”表示期待林子帮助自己磨练品质。这句诗表示诗人希望得到林子的帮助以提升自己。 子质虽玉莹,可废它山攻:“子质虽玉莹”指林子的品质虽然美好;“可废它山攻”表示不能忽视外部的帮助。这句诗强调外部力量对于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雁峰毋久留,来思灵麓峰:“雁峰”是湖南衡山的别名;“毋久留”表示不要长时间停留;“来思灵麓峰”表示考虑来灵麓峰。这句诗邀请林子前来相会。
去完善
赏析
《送林自知自幕中归常宁》这首诗是南宋理学家真德秀送给朋友林自知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回顾与林自知的交往经历,赞美他的才情、品行和坚定的志向,以及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林自知的期许。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林自知自幕中归常宁》是南宋诗人真德秀在淳熙十四年(1187年)写给好友林知自的一首送别诗。 林知自,字子昭,是一位才学出众的文人,曾任幕僚。真德秀与林知自相识于翰林院,两人志同道合,交情甚笃。在得知林知自即将卸任返回故乡常宁时,真德秀写下了这首诗表达惜别之情。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南宋政权相对稳定,但内部矛盾仍然尖锐。金国对南宋虎视眈眈,边疆战事不断。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以诗词歌赋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真德秀作为一位忠诚的士人,深感时代责任重大,但他又无法摆脱现实困境,因此他的诗歌往往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 在这首诗中,真德秀通过对林知自离开幕府、回归故里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仕途的不安和对友情的珍视。他担心林知自回到家乡后会因官场黑暗而感到失望,同时也担心自己日后可能会陷入同样的境地。这种忧虑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