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游金山寺
倚苍云绀宇峥嵘,有听法神龙,渡水胡僧。人立冰壶,诗留玉带,塔语金铃。摇碎月中流树影,撼崩崖半夜江声。误汲南泠,笑杀吴侬,不记茶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依靠着那如苍云般的宏伟寺庙,有神龙似的听法者,和过河而来的胡僧。人们如同立于冰壶之中,诗句留下如玉带般的光华,而佛塔中的金铃似乎诉说着什么。月光洒在流动的树上,摇曳生姿,震撼的声音如同崩塌的山崖,半夜的江声回荡。错误的汲取了南方的清凉之水,让吴地的百姓笑着谈论起忘记了的茶道经典。

去完善
释义
1. 苍云:比喻天空中的乌云。
2. 绀宇:指寺庙。
3. 峥嵘:形容建筑物的高大突兀。
4. 听法神龙:传说中聆听佛法的神龙。
5. 渡水胡僧:渡过江河的僧人,常用来形容身世飘零的僧人。
6. 冰壶:指洁净无瑕的世界。
7. 玉带:古人束腰的腰带,这里用来形容美丽的诗句。
8. 塔语金铃:指寺庙里的风铃。
9. 南泠:古水名,此处指的是江水。
10. 吴侬:江南一带的人。
11. 茶经:古代关于茶叶栽培、制作和品饮的书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元曲《折桂令·游金山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金山寺的神秘与雄伟。诗人将目光聚焦于寺中的佛像、诗句和铃声等细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气氛。同时,还通过“摇碎月中流树影”和“撼崩崖半夜江声”两句展现出自然的壮美。最后,以一个幽默的故事收尾,让人不禁莞尔。整首曲子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张可久对古诗的独特见解和高超的技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折桂令·游金山寺》是元代诗人张可久的作品。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在元末明初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逐渐恢复,民间文化也得以发展,诗歌成为了文人墨客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在这个时代,张可久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生活阅历丰富。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为对官场的不满,最后辞官归隐。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折桂令·游金山寺》中,他通过描绘金山寺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同时,这个时期的元朝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人民疾苦。这使得许多文人在诗文中表达了他们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国家民族的忧虑。而张可久的这首《折桂令·游金山寺》则表现了他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