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碛露黄云下,凝寒鼓不鸣。战须移死地,军讳杀降兵。
印马秋遮虏,蒸沙夜筑城。旧乡归不得,都尉负功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荒凉的沙漠中,黄色的云朵飘荡在下,寒冷的空气使得战鼓都无法敲响。战争必须转移到死地,军队忌讳杀害投降的士兵。秋天的战马在沙场上奔驰,夜晚则在沙地上筑城。士兵们无法回到故乡,都尉也未能取得显赫的功名。
去完善
释义
《塞下曲》:本为古代歌曲名,是描绘边塞征战生活题材的乐府诗。姚合,字大凝,唐朝著名诗人,以律诗见长,与贾岛并称“姚贾”。
1. 碛(qì):沙漠,这里指战场。
2. 黄云:黄色的云气,这里形容沙尘飞扬的战场环境。
3. 鼓不鸣:指战争间歇期的平静状态,但并不代表没有战斗的风险。
4. 移死地:把士兵置于生死存亡之地,激励他们努力作战。
5. 军讳杀降兵:军队有禁令,不可以杀害已经投降的敌军士兵。
6. 印马:给马打上标记,以便区分敌我。
7. 秋遮虏:在秋天阻断敌军的退路。
8. 蒸沙:用沙来烘干建筑用的泥土,使其坚固不易裂。
9. 旧乡归不得:因为战争而无法返回家乡。
10. 都尉:武官职名,这里指军队的将领。
11. 负功名:指未能建功立业,实现个人抱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塞下曲》以描绘边疆边关生活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刻画以及战争场面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和思念故乡的情怀。首句“碛露黄云下”形象地描绘了边关艰苦的自然环境,突出了戍边将士所处之地的荒凉与寒冷。接下来两句“凝寒鼓不鸣”和“战须移死地”则表现了战争的无情,战士们在严酷的环境中仍然需要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战斗。“军讳杀降兵”则揭示了战争中的残酷现实,提醒人们注意战争的伤害和恐怖。
中间两联“印马秋遮虏,蒸沙夜筑城”具体描绘了战争的场面和战争的紧张氛围,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最后一联“旧乡归不得,都尉负功名”则揭示出戍边将士内心的痛苦,他们无法回到故乡,只能在边疆为国家的安危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却无法获得应有的荣誉和成就。
整首诗以苍凉、悲壮的笔触展现了边疆战场的景象,既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又流露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反映了古代边疆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姚合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9世纪,即唐朝中期。在这个时期,边疆战事频繁,姚合作为文人墨客,对于国家的动荡和民众的疾苦有着深深的同情和忧虑。他通过诗歌抒发情感,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期盼。
在诗人的创作时期,唐朝的国力已经开始衰落,政治腐败、军事疲弱等问题日益严重。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姚合并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深沉情感。
在这首《塞下曲》中,姚合通过对边疆戍边将士艰苦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个时代的关注和思考,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深忧虑。总的来说,这首《塞下曲》是唐朝中期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也是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刻思考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