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少年行
重仍印组矜蝉联,丰屋藻井松桷梴。
金钿翠屏珠串箔,椽烛高檠玳瑁筵。
炽红麒麟沈水炉,凤纹锦褥须弥毡。
琐窗犀案衒珍具,瑶瑛红珀莹杯棬。
儿掷枭卢喝大采,婢名素玉花月烟。
骄世华腴诧豪举,两得仁富宜兼全。
朔云颜巷积深雪,斫桂烧金冻折弦。
毛锥不摇汗马却,刻槌肤髓称才贤。
法家拂士屹山峙,俜然穷儒衢道边。
遥知莫不任运力,镞筈仰笑冲九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重新组合的优雅诗篇,华丽的房屋和装饰繁复的屋顶。
金色的首饰、翠绿的屏风、珍珠串联的帘子,高耸的蜡烛和豪华的宴席。
燃烧的红彤彤的麒麟香炉,凤凰花纹的锦缎和柔软的丝织品。
精致的小窗户、犀牛角制成的桌子和珍贵的摆件,翡翠般碧绿的美酒倒进晶莹的酒杯。
孩子们玩着赌博游戏,大呼小叫;侍女的名字如同玉石之花和月光之烟。
世间的奢华与庸俗都惊讶于这样的豪奢场面,物质富足和精神满足二者皆得。
冬日的朔云飘在颜巷的上空,如深的积雪压在桂花树上,金贵之物在此冻结破损。
安静的毛笔比起战马挥汗如雨更让人敬仰,用刀具刻画心灵深处的故事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才人。
法律和公正的人屹立如山,独立而坚定地在城市的边缘。
想象中他们都在拼尽全力,如同箭头对准苍穹发出挑战的笑声。
去完善
释义
1. "重仍印组矜蝉联":“重”是重复的意思;“印组”是指官印和系印的丝带,这里代表做官;“矜蝉联”是指自夸世代连续做官。
2. "丰屋藻井松桷梴":“丰屋”是大房子的意思;“藻井”是天花板上的装饰;“松桷梴”是松木做的房梁。
3. "金钿翠屏珠串箔":“金钿”是用金子做成的饰品;“翠屏”是绿色的屏风;“珠串箔”是用珠子穿起来的帘子。
4. "椽烛高檠玳瑁筵":“椽烛”是立在柱子上的蜡烛;“高檠”是高高的烛台;“玳瑁筵”是豪华的宴会。
5. "炽红麒麟沈水炉":“炽红”是指炉火旺盛;“麒麟”是指炉子的形状;“沈水炉”是指熏炉。
6. "凤纹锦褥须弥毡":“凤纹”是指凤凰图案的纺织品;“锦褥”是指华丽的褥子;“须弥毡”是一种珍贵的毛毡。
7. "琐窗犀案衒珍具":“琐窗”是指有花纹的窗户;“犀案”是指用犀牛角做成的书桌;“炫珍具”是指展示各种珍贵的器具。
8. "瑶瑛红珀莹杯棬":“瑶瑛”是指美玉;“红珀”是指红色的琥珀;“莹杯棬”是指精美的杯子。
9. "儿掷枭卢喝大采":“儿掷枭卢”是指儿子在玩骰子游戏;“喝大采”是指赢得游戏的大叫。
10. "婢名素玉花月烟":“婢名素玉”是指女仆的名字;“花月烟”是指美丽的景色。
11. "骄世华腴诧豪举":“骄世华腴”是指世人羡慕的荣华富贵;“诧豪举”是指令人惊叹的豪放举止。
12. "两得仁富宜兼全":“两得”是指得到名利和道德;“仁富”是指仁爱和财富;“宜兼全”是指应该两者兼备。
13. "朔云颜巷积深雪":“朔云”是指北方的云彩;“颜巷”是指颜回住的地方;“积深雪”是指大雪覆盖。
14. "斫桂烧金冻折弦":“斫桂”是指砍伐桂树;“烧金”是指冶炼黄金;“冻折弦”是指冬天琴弦被冻断。
15. "毛锥不摇汗马却":“毛锥”是指毛笔;“汗马”是指战争;“却”是指停止。
16. "刻槌肤髓称才贤":“刻槌”是指雕琢;“肤髓”是指人的才华和品德;“才贤”是指有才德的人。
17. "法家拂士屹山峙":“法家”是指儒家学者;“拂士”是指辅佐君主的人;“屹山峙”是指坚定的立场。
18. "俜然穷儒衢道边":“俜然”是指孤独的样子;“穷儒”是指贫穷的读书人;“衢道边”是指大路旁。
19. "遥知莫不任运力":“遥知”是指远知;“莫不”是指没有不;“任运力”是指尽力而为。
20. "镞筈仰笑冲九天":“镞筈”是指箭尾;“仰笑”是指抬头大笑;“冲九天”是指冲向天空。
去完善
赏析
《刺少年行》是宋代诗人苏籀所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描绘贵族少年的奢侈生活和贫穷书生的艰苦努力,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诗歌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排律的形式,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律感。
首联“重仍印组矜蝉联,丰屋藻井松桷梴”描述了贵族少年的生活环境,豪华的房屋和精美的装饰展示了他们的富贵与地位。接下来,“金钿翠屏珠串箔,椽烛高檠玳瑁筵”进一步描绘了室内的装饰和陈设,如金钿、翠屏、珠串等,展现了他们的奢华生活。
接下来的几联则描写了贵族少年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如“炽红麒麟沈水炉”描绘了他们使用的炉子,“凤纹锦褥须弥毡”描绘了他们的床铺,“琐窗犀案衒珍具,瑶瑛红珀莹杯棬”描绘了他们使用的器皿。这些细节都展示了他们生活的精致和讲究。
与此同时,诗人也描绘了贫穷书生的艰苦生活,如“朔云颜巷积深雪,斫桂烧金冻折弦”,描绘了他们在寒冷的冬天里砍柴取暖的情景,体现了他们的生活困苦。而“毛锥不摇汗马却,刻槌肤髓称才贤”则表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勤奋学习的精神。
最后,诗人通过对两种不同人生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看法。他认为,尽管贵族少年过着奢华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得到幸福;相反,那些虽然贫困但却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书生,才是真正的才贤。因此,他呼吁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被物质的诱惑所迷惑,要有自己的追求和努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刺少年行》是宋代诗人苏籀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27年至1162年之间,即北宋末年南宋初年。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耻,金军攻破汴京,北宋灭亡,南宋建立。
在这个特殊时期,诗人苏籀的生活经历也颇不平静。他的祖父苏东坡(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因反对新法被贬谪至岭南。苏籀的父亲苏过则曾任眉州知州,后随苏轼南迁。苏籀自幼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受到了浓厚的文学熏陶。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南宋为官,曾担任国子监祭酒等职。
在这段时间里,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战乱与动荡的氛围中。南宋朝廷在建立初期,对内对外都面临著巨大的压力。一方面要抵御北方金国的侵略,另一方面又要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在这种背景下,文人骚客们纷纷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苏籀的这首《刺少年行》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创作的。他以刺少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的忧虑。通过描绘少年形象,传达了作者渴望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