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
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
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是一首描绘文人墨客的诗句,主要描述了孙卿子和屈平的才华横溢,以及他们在创作时的激情和专注。现将诗句译为优美的现代白话文:
孙卿子和屈平这两位才子,他们站在高处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在铜台上初次挥洒笔墨,他们的乐观精神犹如飞扬的丝带。
他们笔下流露出豪迈的气概,仿佛能听到字字珠玑的声音。他们以此为开端,展现对万物的深刻理解,不再是普通的大夫名号所能概括。
去完善
释义
1. 布义:推广道义,宣扬道德观念。
2. 孙卿子:即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儒家学者。
3. 登高:指登上高处,此处寓意诗人在文学创作中追求崇高的境界。
4. 楚屈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著名诗人,他作品中的忧国忧民情感深受后世文人敬仰。
5. 铜台:古代有名的宫殿之一,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西南。
6. 乐观:这里是乐观主义的含义,指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7. 飞缨:飘荡的冠缨,指飘逸的风采,此处借喻才情横溢的诗人们。
8. 凌云:形容高耸入云的事物或气势,这里指诗歌的高尚风格和意境。
9. 掷地声:形容声音洪亮有力,如同金石落地之声,此处表示诗歌内容的沉雄和坚定。
10. 造端:开始,起源。
11. 长体物:关注社会现象,关注民生疾苦。
12. 无复大夫名:意指以大夫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已不再是儒家的唯一代表,其他读书人也同样具有关心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去完善
赏析
《赋》是一首描绘诗人精神风貌和文学成就的诗歌。诗人李峤借用了两位著名文人——孙卿子和屈原的例子,表达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首联中的“布义”表示传播道义,“登高”意味着提升道德情操。颔联中的“铜台”指汉代皇宫,“乐观”是汉代著名文人,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文学界取得一定地位的愿望。颈联通过“凌云势”和“掷地声”比喻诗人的才情和作品的影响力。尾联则表明自己努力创作出具有深度的作品,希望能够超越其他文人的成就。全诗以雄壮的气势,展示出诗人在文学道路上的雄心壮志和卓越才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峤的一首五言律诗。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其作品风格和题材来看,可以推测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高宗时期(650-683年)。
在唐高宗时期,唐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李峤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曾在朝廷任职,担任过中书令等要职。然而,他在政治上并不得志,多次受到排挤。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创作了许多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诗歌,如《赋》等。
在《赋》这首诗中,李峤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同时,他也抒发了对唐朝盛世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的期盼。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李峤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