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十首 其四
越鸟巢南枝,胡马嘶北风。
狸奴并白牯,寸步不曾通。
千山都坐断,万派尽朝东。
天王才合掌,那咤扑帝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飞的鸟儿筑巢在南方的树枝上,北方的马匹在北风中嘶鸣。
野猫与白色的牛共生一处,它们的领地从未有过冲突。
无数的群山被隔断,所有的河流最终都向东流淌。
天上的天王刚刚合上手掌,哪吒正击打皇家的钟声。
去完善
释义
越鸟:古代越地的鸟类。此处喻指南方的鸟类。
巢:筑巢。
南枝:南方的树枝。这里代指南方。
胡马:北方的马匹。此处以“胡”表示北方或异国。
嘶:马鸣叫。
北风:北方的风。这里可能暗示寒冬的到来。
狸奴:猫的别称。
并:与……一起。
白牯:白色的牛。
寸步:一步的距离。这里形容非常接近的状态。
曾:曾经。
通:相通、相联系。
千山:许多山。
都:全部、彻底。
坐断:阻断、隔开。
万派:众多的支流。
尽:全部、完全。
朝东:向东流动。
天王:佛教中的四大天王之一。
才:刚刚。
合掌:佛教徒参拜、礼拜时的动作。
那咤:佛教中的神祇,又称哪吒。
扑:撞击。
帝钟:寺院的钟声。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和寓言性的古诗。诗人以越鸟、胡马、狸奴和白牯四种动物的行为作为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各得其所、各行其道的自然状态。越鸟栖息在南枝上,胡马在北风中嘶鸣,这些动物的生存本能使得它们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同理,人也应该顺应自然法则和自身的内在需求,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和生活方式。
接着诗人描述了千山坐断、万派朝东的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磅礴壮观和生命的多样性。这正如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和价值。而在这一片繁复多样的世界中,只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方向,便能在生活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诗的结尾“天王才合掌,那咤扑帝钟”是对宗教信仰的巧妙借用。佛教天王和合掌表示尊敬与祈福,而道教那咤则代表了智慧和勇气。这两句诗意味着人们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不畏艰险,最终才能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十首 其四》是宋代僧人释师体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林之间修行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禅意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在诗人的笔下,山水、树木、云雾等自然景观都被赋予了深远的哲理意味,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时期,佛教发展也非常迅速。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热衷于参禅悟道,追求心灵上的宁静与解脱。释师体作为一位著名的僧人,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当时社会的影响,充满了浓厚的禅意。
在这一时期,释师体的人生际遇相对较为平静。他早年出家为僧,长期在山林之间修行,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种生活经历使他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也使他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感悟到深刻的哲理。
在同一时期,宋代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这使得文人墨客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关注内心世界,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师体的诗歌作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成为了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