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徐景说赠安象祖

标题包含
次韵徐景说赠安象祖
千仞岗头孤凤飞,翰林万族惊且啼。 桐江得树一栖息,足以慰我饥渴思。 飘然径度烂柯去,再仪天陛来何时。 子今追逐一何远,所期不负平生知。 独慙托我非所任,泌水洋洋难疗饥。 夜光明月要人识,而我何知和与隋。 端人择友必有取,定交从此夫何疑。 长安绿槐十二街,五都游客争奔驰。 咄哉掉臂不肯住,来同圣路乘坚肥。 嗟余旧学荒已久,安能扣击探玄机。 世事举目已可知,淹留此土终何为。 苕谿一曲搅归梦,与子共赋临流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高斯(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全名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是一位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高山上独自飞翔的凤凰,让翰林的万物都惊讶并发出鸣叫。 在桐江获得一个栖息地,足以抚慰我渴望的心情。 飘然穿过时光的流逝,再次在天子的宫殿前出现又是何时? 你现在追逐的目标是多么遥远,期望不辜负你平生的才智。 独自惭愧于把我托付给不合适的任务,就像在泌水旁无法缓解饥饿一样。 夜空中明亮的月亮需要我们去欣赏,而我又能知道些什么呢? 端庄的人选择朋友必定有其理由,确定友谊的建立就没有什么疑虑了。 长安有十二条种满绿槐的街道,五湖四海的游客争相来往。 令人叹服的是他坚决不肯停留,要来共同踏上圣贤的道路。 我过去学习的知识荒废已久,怎么能叩问探索深奥的道理呢? 世间的事情一眼就能明了,长久留在这片土地上又是为了什么呢? 怀念苕溪的美好梦境,与你共同谱写临流的诗意。
去完善
释义
《次韵徐景说赠安象祖》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来和诗。 2. 徐景说:名字可能因不同版本或传播过程中有所改变,故未找到相关人物信息。 3. 安象祖:名字可能因不同版本或传播过程中有所改变,故未找到相关人物信息。 4. 千仞岗头孤凤飞:形容地位崇高者的独行其道。仞,古代计量单位,一仞约等于八尺;岗头,山脊上。 5. 翰林万族惊且啼:翰林,古代文人的雅称,这里代指文人墨客;万族,各种动物。 6. 桐江:钱塘江上游古称桐江,位于浙江中部。 7. 烂柯去:借用烂柯山的典故,比喻世事如梦,时间过得很快。 8. 天陛:天宫的台阶,这里喻指皇帝所在之处。 9. 子今追逐一何远:子,对对方的尊称;追逐,追求功名。 10. 平生知:平生的知己。 11. 泌水洋洋难疗饥:泌水,源自河南省泌阳县,这里的泌水可能泛指江河之水;洋洋,水流的样子。 12. 和与隋:和,和睦相处;隋,随顺别人。 13. 端人择友必有取:端人,品行端正的人;择友,选择朋友。 14. 长安绿槐十二街:长安,唐朝的都城,这里泛指京城;绿槐,初夏时节的槐花;十二街,指繁华的长安街道。 15. 五都游客争奔驰:五都,泛指五大都市;游客,四处游历的人。 16. 掉臂:甩动手臂,表示毫无顾忌地离开。 17. 圣路:指皇帝的车驾道路。 18. 乘坚肥:乘坐坚固华丽的车辆。 19. 嗟余旧学荒已久:嗟,感叹;旧学,过去的学问。 20. 叩击探玄机:叩击,探寻;玄机,深奥的道理。 21. 世事举目已可知:举目,放眼望去;已可知,很容易知道。 22. 苕谿一曲搅归梦:苕谿,浙江省的一条河流;一曲,一段乐曲;搅归梦,搅乱了回家的梦想。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高斯得写给友人徐景说的赠诗。首先描述了诗人站在山巅之上如同一只孤独的大凤鸟展翅高飞,令周围万物惊讶不已。接着提到在桐江地区找到一处可以休憩的地方,暂时缓解诗人的渴望之情。然后想象未来的情景,他们或许能再次一起进宫朝见天子,但具体的时间并不确定。诗人勉励友人追求高远的目标,希望他们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朋友的期许和责任。他们应该像吕洞宾一样把握时机,使自己变得更加睿智,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纷繁复杂的事物干扰。诗人坚信真正的君子会选择正确的朋友,所以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坚定不移的。 诗人还描绘了繁华的长安城,那里的绿槐街道纵横交错,五方游客纷纷涌入寻求发展机会。然而他们却坚定地选择了圣贤之路,放弃了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生活。 诗人自嘲自己的学识已经荒废很久了,难以深入探索其中的奥秘。他认为世间之事都可以通过观察了解清楚,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停留太久。于是诗人决定回归故乡,和友人共同书写他们的诗歌人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宋末年,公元1265年前后。此时,南宋政权风雨飘摇,蒙古铁骑南下,中原大地战火连天。高斯得作为一名士人,亲历家国之痛,故国之思,心中忧愤之情无法排遣。他在诗中借题发挥,以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情的珍视。 徐景说和安象祖是作者的两位友人,他们在当时的环境下同样面临着家国的压力。然而,他们依然坚守信念,执着追求学问,成为了高斯得的良师益友。高斯得在此诗中以次韵的形式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和赞扬。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普遍关注国家兴亡,崇尚儒家道统,提倡“学而时习之”的精神。高斯得作为一位士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坚信知识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于是发奋读书,希望能够为国尽忠,为民请命。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精神的体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