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
微云淡月夜朦胧,幽草虫鸣树影中。
不待南城吹鼓角,桐声长报五更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月色微茫的夜晚,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而在那寂静之中,幽草低语,虫子也发出阵阵鸣叫。这声音随着树影摇曳,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当还不等到南城的号角响起,从远处传来的梧桐之声便已经向人们报告了五更天的来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
2. 微云:形容天空中的薄云。
3. 淡月:指明亮的月光。
4. 朦胧:模糊不清的状态。
5. 幽草:幽静的草地。
6. 虫鸣:虫子发出的声音,这里指的是夜晚的昆虫叫声。
7. 树影:树木的影子。
8. 南城:泛指南方的城市或地区。
9. 吹鼓角:古代军队中用来传递信息的号角声。
10. 桐声:梧桐树的叶子在风吹拂下的沙沙声。
11. 五更风:指清晨的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夜晚,月色朦胧,微风轻拂,一片宁静而寂寥的氛围。作者通过“微云”、“淡月”、“夜朦胧”等意象,展现了秋天特有的景色。同时,诗中的“幽草”、“虫鸣”、“树影”等元素,又为这个静谧的夜晚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在诗的后两句,作者没有直接描绘南城的鼓角之声,而是通过“桐声”来传递出五更风的到来。这种表达方式既避免了直接的描绘所带来的单调感,又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和深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夜》是北宋诗人张耒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创作的。当时他任临川知县,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至夷陵县。此时期,张耒的生活颇为坎坷,遭遇了宦海浮沉。然而,他却能在困苦环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以优美的诗句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现出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这个时期,北宋社会正处于新旧党争的激烈阶段。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政治、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士大夫都面临着人生抉择,比如是支持还是反对新法。身处其中的张耒,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坚定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