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花游·九日怀归
江蓠怨碧,早过了霜花,锦空洲渚。孤蛩暗语。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尘染秋衣,谁念西风倦旅。恨无据。怅望极归舟,天际烟树。
心事曾细数。怕水叶沉红,梦云离去。情丝恨缕。倩回文为织,那时愁句。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边绿草含恨碧绿,早已过了秋霜,一片锦绣的空旷水域。孤单的蟋蟀暗自低语,正是那长安纷乱的叶子,和万家捣衣的声音。灰尘沾染了秋天的衣裳,谁又能理解西风中疲倦的旅客呢?遗憾毫无证据,只惆怅地遥望着归来的船只,那天边的烟雾弥漫的树木。
心中事曾经细细数过,害怕水中的落叶渐渐被水淹没,就像梦境中的云朵离去一样。情感上的丝丝缕缕的线,只能依靠回文诗来编织那时的忧愁。大雁的字迹很少,能表达出多少相思之情呢?静静地站立在岸边,临近重阳节,满城的风雨飘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江蓠:水生植物,此处借指水边的绿色。
2. 霜花:即霜,这里指秋天。
3. 锦空洲渚:锦空的倒影映照在水中的陆地。
4. 孤蛩:秋天的蟋蟀。
5. 长安:此处代指都城临安。
6. 砧杵:捣衣石,借指妇女捣衣的声音。
7. 西风:秋风。
8. 归舟:归来的船只。
9. 水叶沉红:比喻红叶落入水中。
10. 梦云:指远方的亲人或朋友。
11. 雁字:大雁飞行的行列。
12. 重阳:重阳节。

去完善
赏析
《扫花游·九日怀归》这首词以秋日的景物为背景,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思念。开篇的“江蓠怨碧”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紧接着的“霜花”和“锦空洲渚”更深化了这一氛围。孤独的蟋蟀在诉说着什么,似乎在表达着作者心中的思绪。此时正值重阳节,家家户户都在捣鼓砧杵准备节日的食物,而作者却因离家千里,无法参与其中,只能独自望着窗外的落叶,心生感慨。
紧接着的“尘染秋衣”描绘了旅途中无尽的艰辛,虽然生活困顿,但作者仍然心系家乡。他翘首期盼远方的船只能够带来家人的消息,却只见天际的烟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失望与无奈。
下阕中的“心事曾细数”则更加突出了作者内心的挣扎。他害怕红叶落水,象征着梦中的美好渐行渐远;同时也在担心心中的情丝怨恨无法排解。于是,他想到了以文字来表达情感,但却发现笔墨无法完全传递自己的思念之情。最终,只能在临近重阳节时,独自一人站在风雨之中,静静地等待着远方的消息。
整首词以深秋的景色作为背景,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种种挣扎与无奈,以及他对于生活的坚强态度。这首词的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实为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扫花游·九日怀归》是南宋词人周密的一首抒情词。此词创作于宋末元初时期,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周密生于书香世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然而在他成长的年代,南宋朝廷腐朽无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亲眼目睹国家山河破碎,百姓疾苦,使周密的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九日重阳本是赏菊赋诗的佳节,但对身处乱世的周密来说,却成了思念家乡、怀念故土的日子。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周密创作了这首《扫花游·九日怀归》,以抒发他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深沉的历史感慨。
词中以“断桥流水”为景,寄托了周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宫腰瘦”描绘了南宋朝廷的衰颓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全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周密在特殊时期的独特人生感悟和对国家的深深关切。

去完善